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文坛上没出现过“萧红热”,但在萧红逝世后的半个世纪里,她一直活着,而且永远活着。在今日文坛以及文学爱好者眼中,她仍是亲切,明丽、可爱可敬的知名女作家。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出现在《夜哨》上的一颗亮星,她那闪闪发光的文学作品,轰动了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坛,她是东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这样对萧红评价实不为过誉。本文着重研究一下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及其思想,我想也会有助于对这位女作家如上的认识的。1932年秋,松花江一次历史罕见的洪水,竟然使萧红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很快,她同落难中结识的知音——当时活跃在东北文坛上的年轻小说家三郎结合了。这是萧红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决定性的契机。因为在此之前,萧红只是一个追求理想,努  相似文献   

3.
《教育探索》2012,(7):1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萧红中学属黑龙江省"省级一类学校"、"哈尔滨市窗口学校"。萧红中学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  相似文献   

4.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萧红中学属黑龙江省"省级一类学校"、"哈尔滨市窗口学校"。萧红中学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的萧红"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课程的人才观和  相似文献   

5.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30年代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从此蜚声文坛。1942年病殁香港,年仅31岁。提起萧红,不得不关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一贯的新颖别致的风格,清新疏朗的文笔和热情沉郁的底蕴。这决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她那多情、多才又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今,仍然为世人所认同和推崇,甚至有评论家称萧红的作品具有文学经典的品格,萧红虽以小说知名文坛,但基本质上更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型作家。  相似文献   

7.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8.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萧红中学是哈尔滨市的一所窗口学校,省级一类学校。学校始建于1924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几易校名,1992年定名为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学校分为校本部、民益分校、电表分校三个校区。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设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坛上著名女作家萧红,短暂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作为女性是不幸的,但其内心却是坚强的,与苦难进行抗争着;创作上的超越与成功,作为作家,她又是幸运的。从自然性别与作家双重角度来解读萧红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女作家的人生及其创作,是论文所要阐释的。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好的小说有着一种独到的绘画美,好善用画家的笔法来描摹故乡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以及社会人生图景,写景状物形象传神,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体现萧红小说艺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萧红,原名张(?)莹,是活跃在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鲁迅先生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以及以  相似文献   

13.
“有各种各样的小说”──谈萧红《生死场》“越轨的笔致”苗若素求新求变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文学创作中最可宝贵的品格,萧红这位现代文坛上有理想有才华有叛逆性格的女作家,刚试笔不久就闯入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表现出她的胆略和气魄。在《生死场》这第一部长...  相似文献   

14.
《呼兰河传》是萧红继中篇小说《生死场》震动文坛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写作始于一九三七年,完成于一九四零年底。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萧红的故乡已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萧红流落在外,完全陷入难以排解的苦闷和寂寞中。在抗战文艺的整体性控制下,萧红开始实行自我调整,即由大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的礼赞转向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呼兰河传》是萧红对古寂的乡村进行审美的哲理思考的结果。在一幅幅古老的乡村风俗画中浸入灵魂的反思,是鲁迅开创的国民性探讨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  相似文献   

15.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以萧红研究为个案历史性地考察多部文学史和学术著作中萧红研究论述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受鲁迅、胡风和茅盾评价影响在左翼作家版图下论述萧红的文学史著作和在"重写文学史"思潮影响下对萧红的多样化解读尝试,并探讨了文学史论述背后的研究机制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通过研究关于萧红的文学史书写,试图考察一代代文学史研究者和书写者如何建构、评述萧红,以至于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史面貌。  相似文献   

17.
萧红出现于文坛正值抗战硝烟日渐弥漫的特殊年代 ,文学创作的政治性色彩日渐浓重 ,人们普遍追求重大题材和史诗品格。萧红始终以民间劳苦大众等各类边缘人物为表现对象 ,以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税的艺术触角展示出他们在动乱时代下真实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本文拟结合萧红的几篇与抗战有关的作品 ,分析探讨萧红是如何在抗战文化背景下将个人创作与抗战主题相结合 ,以及她独特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在抗战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萧红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悲剧意味、鲜明的文体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在我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其中《呼兰河传》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孙怡雯 《文教资料》2013,(32):47-49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独立于中国现代文坛,得到众多赞誉。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出发,运用语言学、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剖析小说话语背后深藏的女性审美价值,尤其是探析作家萧红内心所具有的未凋零的诗心与幽然画情。  相似文献   

20.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