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核心素养"是全体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构成他们"成为健全人"基础的"少数关键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诉求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既包含教师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以及专业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卓越",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所展现出的素养及其外化程度,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卓越"。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既是"卓越"目标的具体化,也指通向"卓越"的具体模式,它包含"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和"全科培养小学教师"两个层面的含义。"全科"既指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也是一种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在实践中,尤其应该注重在整合课程学习中提升师范生的跨学科学习素养,培养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并注重师范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模式建构的理想类型法、中介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性、创新性、过渡性为硕士研究生模式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尝试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模式建构。笔者尝试建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放性课程设置——自主学习、研究性教学培养方式——质量过程管理式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即是一种意义和理念的表述,也就是最好的、最棒的.它被人们熟悉、认知、内化,最后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对创建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力倡导"一流"的理念,创设争"一流"的氛围,鼓励争"一流"的特色,勇于展示"一流"的成果,赋予"一流"以中国色彩,将是我国大学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关键,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和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4.
培养卓越教师已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全面目标追求,农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基本之义。农村卓越教师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即扎根农村的教育情怀,"一专多能"的知识能力结构,深谙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较强的农村教育研究能力。农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育,包括在招生形式上实行公费定向;培养目标为文理渗透、胜任多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乡村文化与教育改革内容;培养手段为重视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上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措施作为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倾向学术型人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及导师队伍素质结构不健全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理想的人才培养策略体现在培养目标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导师素质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英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根本是高质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精英教育不会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加而改变.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应坚守追求卓越的精英教育理念,而不能偏离质量的旨归.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培养模式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可通过联合协作、分段贯通、学科交叉,推进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工作三项创新和四大建设,构筑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制度与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卓越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选择可行的培养途径,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改革与实践经验,阐明了品德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多维度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探讨了立足学科优势,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改革路径;提出了以增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为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发力点,以构建高校、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通力合作的协同育人新体系为突破口的培养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8.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突出教师职业特色,建构实践价值取向的培养模式。洛阳师范学院依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突出职业导向为特征,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全程实践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立足行业、立足合作、立足实践的全程实训、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环环相扣、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鸿 《江苏高教》2002,(6):116-118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培养目标多样化,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及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多维质量观、不同类型的大学、多层学位类型是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现实而言,在由“单一”向“多样”变革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固守多样化将有损于质量提高”的认识误区,“重蹈单一化”的操作误区和“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误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过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出以下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二是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三是选拔标准单一;四是课程设置"教非所需";五是收费与资助政策不合理;六是答辩制度不规范.基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建立"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双模式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正在由长久以来的精英式教育,逐步转向高端人才的大众化培养,我国教育部也从2009年开始,设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培养类型,再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把握两类人才的共性与不同点,区分具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只有牢固树立其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观念,才能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培养怎样的人为逻辑起点。实现高校德育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形势下高校德育必然显示以下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价值的规范功能与青年学生理想目标体系建设的激励功能融合,贯穿于高校德育价值取向全过程。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规范功能,把无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本科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精英培养"导向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而实际人才成长成才轨迹与"精英"标准和要求相去甚远。在"精英培养"的逻辑之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暴露出人才培养价值理念迷失、基本方案泛化、运行机制低效、实际质量欠佳等问题。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准培养"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从精英到精准,既有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也有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不同,更有人才培养产出上的差别。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基础之上,要树立并遵循精准培养的逻辑,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核准目标、精准施策,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边疆高校法学一流专业建设为边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下法学一流专业建设背景、意义和问题的考察,提出培养目标和定位、教育模式的选择、实践体系的构建、教材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建构等为其建设要素,从推进"互联网+"、落实"双千计划"、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机制创新、"以赛促学"突出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地方“双一流”高校以系统思维坚持追求卓越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地方标杆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育人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科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整合和协同力度,打造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6.
宋伟伟  李阿利 《教育教学论坛》2012,(Z3):145-146,160
为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提出"三位一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正在由长久以来的精英式教育,逐步转向高端人才的大众化培养,教育部也从2009年开始,设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培养类型,再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把握两类人才的共性与不同点,区分具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指的是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生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引文不规范、"搭车"署名或请人代写文章以及学风浮躁、拼凑论文和低水平重复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归因于教育目标、学科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领导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妥善解决。纠正研究生道德失范应该完善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内容、明确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个性与共性的教育过程以及要加大学术的权限。  相似文献   

20.
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共同发展,而非简单取舍,学术型研究生并未过时。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备受质疑的条件下,廓清两种规格研究生的涵义和培养目标,进而遵循科学的目标导向,促进研究生内涵发展,这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基于此,提出了强化研究生研究主体性,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评机制,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实行多导师轮换指导与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实施研讨班式教学等改革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