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突出科学探究”,充分说明了实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实验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撑点,可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并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浅谈《科学》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向 2 1世纪 ,基础教育《科学》课程设计需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小学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重新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二是探索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组织形式。北京市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 (三年级上册 )借鉴世界先进的综合课程设计思想 ,结合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的实际 ,设计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标准》。《标准》把“科学主题”作为核心 ,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把科学主题的交叉与发展作为整个课程的内在逻辑 ,以此统整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1950年版的《自然课本》到现在的小学《科学》,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一共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在这五十多年里,我国一共研制了十多套全国通用的小学科学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编排、体例写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它们是编写者心血的结晶,体现了当时的教育和教学思想,能够反映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发展的大致情况。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能给我们今天的教材建设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美国发布《下一代科学标准》后,如何基于其理念构建科学课程成为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的重要课题。文章梳理了《下一代科学标准》理念下美国科学课程构建的基本程序,并从科学课程标准及材料革新、专业化科学师资培育等方面提出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相较于《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的"新"的改变,着眼于学前教育阶段,提出该标准对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启示。认为幼儿教师在职前需要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确信儿童的科学研究潜力,给予幼儿科学实践过程适当的评价,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鸦彬 《河北教育》2006,(6):27-28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下面笔者就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陆华君 《考试周刊》2009,(49):224-225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注定是现代教育的两大主题。新课标提出,初中《科学》课程应该体现科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是我们应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教学》2007,(1):46-48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由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来自全国的数十位科学家、科普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研员和一线科学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组历时3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为指导,积极吸收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并努力将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融人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去,从而完成了这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小学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12.
科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而,它是学生在科学知能、科学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科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素养教育的素材,《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黄芳 《教育研究》2012,(8):143-148
《科学教育框架》提出了新阶段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愿景,反映出美国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动向,在对科学的理解上,实现从"探究"到"实践"的跨越,在科学教育方面,体现从"科学与技术"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整合,在学科教育内容方面,体现从科学"概念"到学科核心思想的提升。推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应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地位、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注重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统整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及其成果运用。  相似文献   

14.
重新审视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月刊传入的科学观念,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研究结果从"智识而有统系者"、"思想者,事实之母"、"所谓精神,自科学未始之前言也"、"科学者,推广世界之利器也"、"科学广漠如此,则类而分之,于事必便"等角度论述了科学本质、科学分类、科学精神、科学功能、科学思想等观念。结论认为前期《科学》系统传入了不同于《新青年》的科学观念,与《新青年》一起成为一文一理、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代表性期刊,人们从《新青年》那里获得的甚至有些变异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此变得充实和丰满起来,而且有了系统的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毕岚 《物理教师》2003,24(3):40-42
1 英国教材《核心科学》概况英国政府在一份政策声明中指出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全面的科学素养为取向 ,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 ,学习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便于获得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 ,剑桥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了《核心科学》 ,即《CoreScience》 .该书分为一、二两册 ,它以灵活的方式覆盖七、八、九三个年级中的全部的科学课程内容 ,其知识点和难度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学等内容 .其中 ,第一册适用于七、八年级 ,但内容覆盖了三年的全部基本知识 ;第二册适用于九年…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科学完善的《科学教师资格标准》是国际科学教育发达国家监控与保证科学教师质量和水平的通用做法,也是保障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英、美、澳三国《科学教师资格标准》的设计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制定规范统一的《科学教师资格标准》势在必行,其组织制定应由政府领导、同时兼顾研发主体的多样性;应以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为设计理念;内容应立足于教师科学素养的养成;遵循综合化、一体化、全纳化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杨琳娜 《生物学教学》2004,29(10):27-28
浙教版《科学》教材2003年在浙江省全省实施。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和谐与互为补充;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阶梯状问题;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思想;注重评价要求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实施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产生“愿学”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新奇、成功和竞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用教师平等和真诚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达到“会学”的目标,最终使学生对初中《科学》课程的学习能真正地“乐”起来。  相似文献   

19.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色。过程活动化为学生精心选择和设计了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充满情趣和快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充留存于世的仅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为思想武器,依据中国古代的科学成果、哲学理论和王充自身的生活实践,对汉代盛行的谶纬迷信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倡导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注重实证科学研究方法和彰显理性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