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要探索全新的真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以促进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育如何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经济的需求,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课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要探索全新的真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以促进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它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评价改革过程中,对数学学科发展性评语制的评价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实现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  相似文献   

6.
聋教育课程改革是聋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评价观,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它要求聋校教师要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探索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使学生在形式多样、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玲芝 《广西教育》2007,(9B):31-32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变,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师生角色的转变。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我们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达到主体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适应评价、语音语义识别、课堂辅助技术等,彻底重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能。人工智能技术和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优化教学实践相关环节,改善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因此,国内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地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以实现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以探究为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看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