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宇 《黑河教育》2011,(4):54-55
西方的法律与其宗教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为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宗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伦理观念使得“自然法”观念在西方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西方法律的自身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近代的教会法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世俗化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形式上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西方现代法律虽然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已经越来越功利化。其中.继承制度对西方法律和我国法律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浅析教会法中继承制度的内容、评价,以及教会法继承制度对遗嘱权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概念界定 ;绝罚的起源和发展  绝罚 (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 ;该词典还说明 ,“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 ,绝罚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 ,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和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基督教不仅客观上是社会性宗教 ,教会自己对这一信仰的社会性也有明确阐述。中世纪西欧教会以及近现代罗马天主教会在组织上有独特性。瓦赫说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宗教组织和社会组织往往是重合的 ,换言之 ,人们信奉某一宗教是因为归属某一…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的政治关系复杂,其主要力量君主、教会、地方贵族鼎足而立,政治结构无序而分散,导致法律结构的参差交错,同一社会内部各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管辖权并存,彼此又权限不明、互相交叉,其中普通法、教会法、庄园法、日耳曼习惯法和残存的罗马法等,相互间的矛盾与争斗,将中世纪西欧的法律体系搞得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4.
与罗马法、日耳曼法并称为欧洲中世纪三大法律支柱的教会法,本质上作为。一种神权法,曾经给西欧的中世纪带来黑暗和愚昧,但是它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法律观点上,教会法为西方“法律至上”理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法律制度上。它对西方宪政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刑事制度和诉讼制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会法是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之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法律体系。教会法的产生是基督教发展的结果,到中世纪中期教会法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教会法是通行全西欧教会的法律。其中,教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左右着教会法的发展方向。与此相适应,教会法大致经历了形成、鼎盛、衰弱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论骑士行为准则的基督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骑士制度根植于日耳曼人的军事传统,从最初日耳曼军事贵族的习俗到11、12世纪骑士的行为准则,教会实施了长期、广泛、深刻的干预和影响,使骑士行为准则带有典型基督教思想特征,给西欧社会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不能因为宗教的某些消极性而无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会、教会大学“本土化”进程,并非全都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挑战和政府法令的压力,基督教内部的顺应潮流趋向与适应环境机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包括业已在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了的基督教文化。加强宗教和宗教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借此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有助于宗教自身正常的、健康的、趋向高品位的发展,使宗教与社会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欧洲中世纪教会法的神权法本质,集中论述了教会法的两大特征,即相对完善的体系性和世俗的封建性,并对教会法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价,从而使人们对宗教建立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英国的权势始终没有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君临一切的主宰地步.教会对思想的压制,也从未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一时期英国少有异端,教会及社会对异端的态度一般都不极端.在不同程度上,社会对信仰宽容的默许和容忍,是宗教改革前英国宗教和社会的基本状况,也构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教区收入可分为地产收入、行使宗教职能而获得的收入和司法收入。不断增加的教区收入一方面提高了僧侣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对西欧中世纪中后期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腐蚀了教会,使天主教会成为批判的对象,直接导致西欧中世纪中后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15-17世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英国的教育状况得以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及各阶层的教育观念日益向世俗化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及受教育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日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受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在17世纪,英国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占有崇高的地位。利用功利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可以为民法总论的研究提供两个新的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对民法基本问题,如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性质、民法的基本原则等的解析。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法律行为、权利行使和时效问题的解析。当然。功利主义虽然是民事立法与司法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但它始终不能代替具体的民法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西欧的朝圣活动与城市的商业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朝圣与集市的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集市的地点、建立、制度、贸易活动都受到朝圣活动的影响,而朝圣者对城市的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As new laws on education were gradually adopted in post-communist states after 1989, the countries also dealt with the problem of how to include home education in their own legisla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legislation on home education in five states of post-communist Central Europe: the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Slovenia, Poland and Hungary. This analysis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home education confirms on the one hand that these countries’ approach is similar in many aspects. Generally, laws tend to regulate home education rather strictly, all home-educated children must be enrolled at some school, and these schools are mandated by the state to serve as supervisory bodies for home-educated children. This legal arrangement puts the parents of home-schooled children in a very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chool. Despite these restrictions, however, the states have gradually opened up the option for home education to quite a broad pool of potentially interested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countries. These differences provide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fact that, despite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imilaritie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bureaucracies in individual states act autonomously, which leads to different policy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校园欺凌须涵盖力量失衡、损害后果、持续性及主观故意四个要素。针对校园欺凌行为,英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一则,英国以学校为中心搭建了由“平等理念”与“三阶段义务”构成的法律框架。除了对存在特殊受保护需求的学生群体予以特别关注之外,学校还应在预防、干预及善后处理三阶段履行一系列反欺凌义务。二则,现行法律规制体系呈现公私法交叉规制之势,主要由民法、行政法及刑法中的若干制度组成,其中民事禁令、定期检查、报告机制以及犯罪行为令都是颇具特色的制度。判例法是英国制定法的重要补充,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在责任认定、抗辩采纳等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富有智慧的裁判方法。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亦为受害者提供了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6.
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西方模式极大地规范和推动了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提升了其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西方标准在亚洲的认同和普及理所当然地"再殖民化"了亚洲的高等教育,这是亚洲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亚洲的出路在于通过整合西方模式和自身的优势创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思想理论体系,认为韦伯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刻板、紧张的时代,他本人一生都始终处于政治生涯与学术世界的紧张和冲突之中,一方面遵循着严谨的生活作风和道德戒律,另一方面则不断向现实提出挑战和批判。这种在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二元化取向几乎贯穿于韦伯整个关于社会的学说之中。韦伯学说中埋藏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以西方近代文化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世俗社会与宗教及东西方社会诸现象的文化根源,追寻其发生学的意义。他的理论和学说庞杂深奥,很难将其简单归于某一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韦伯学说所涉及的学科除了社会学以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及其研究方法在韦伯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背景。民族的分裂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国文化的入侵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亳社是殷商人举行社祀的地方。武王克商之后,殷商政权虽然灭亡了,但亳社还继续存在着。周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亳社进行了"上屋下柴"的破坏。这样,亳社就成了亡国之社。亳社在周代社祀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承载着殷商族群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情感,一方面又是周人实行族群压迫的重要媒介。因此,亳社既非无足轻重到"根本不存在",也不会重要到与周社享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欧美各国在运用法律打击邪教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立法模式。美国极端重视宗教自由,承认邪教和邪教组织的存在,但注重综合运用现有立法中的相关条款打击危害社会的邪教活动。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则在保障宗教自由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反邪教立法,设立专门机构应对邪教的社会危害。欧美等国应对邪教的不同立法模式为我国反邪教立法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