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是以我校民俗学学科为依托,在2003年4月建立的社会学民俗学系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民俗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是学校优先发展的特色学科,社会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艺学,它的学科名称订立日久,但它的学科性质却有争议。在西方民俗学史上,民间文艺学是被纳入民俗学的范畴的,有时也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瓜葛。钟先生本人所熟悉的日本民俗学和欧美民俗学皆然。这是一种西方主流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民间文艺学者被统称为"民俗学者"。但是,本文要讨论的是,钟先生所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是不能完全用西方民俗学主流框架所套用的。中国的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由于中国的文化史、社会环境、现代条件和教育制度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教授、乌仁其其格博士所著《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学术著作已出版。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著者以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博的医疗活动为案例,综合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萨满治疗仪式的类型、构成、象征意义,以及治疗仪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历史层面来讲,要总结、归纳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体系性特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从民俗审美的层面来研究、探讨、总结、归纳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既具有科学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这一点对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教育人类学综合许多学科(如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生物学等等)的研究成果,主张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把握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以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政策,进一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西方教育人类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首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和以西欧为中心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法。文化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对教育及通过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新学科,它涉及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学科.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政治学学科在中国恢复和重建起,中国的政治学就在确立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开始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近年来,政治学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一步整合,出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在这个学科一体化的过程中,政治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介绍、系统引进和应用与提高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民俗志学说,是钟敬文教授倡建中国民俗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田野民俗志的概念,以田野民俗志为一分支,同时建设它的另一分支文献民俗志,可以发展钟敬文的民俗志学说,壮大中国民俗学派。田野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关系,它自身的概念、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对建立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相邻近又相区别的民俗学理论的独立意义等,是构建田野民俗志必须探讨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俗因其具有文化的与生活的二重性 ,可以为中国妇女文化研究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资料。但对民俗的研究仅仅借鉴中国传统民俗学的方法是不够的 ,而应从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其中 ,人类学的理解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最具启发性 ,这是因为人类学与妇女文化研究都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它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等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典范,具有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这部描写清王朝时期社会生活的鸿篇巨著,其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反映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内容。在此,笔者将《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学方面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中国化”是个既老又新的问题,但不乏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援引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发现”、文化一心理的契合、传播媒体的圆融、人伦日用的圆通等层面剖析了“佛教的中国化”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本文属笔者宗教学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的产生,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学科诞生过程。传统之后的承继者,在不断地谱写社会学的发展繁荣史时,也使学科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随后他们发起了对社会学知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呼唤,掀起了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三次代表性呐喊。其中不论是社会学的危机、社会学的新启蒙还是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它们都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和自身知识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呐喊,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自身的体系内形成话语共识,并促进这门学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官圆媛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2):51-52,107
艺术与民俗有着各自的特点,艺术院校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民俗学课程开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如开设民俗学课程的必要性,民俗学课程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民俗学课程在艺术院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与融合,以促进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理论"的形成是社会学学科独立的基本标志.作为社会学学科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其不仅区别于日常的经验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而且在学科地位、形式、内容、功能、来源、性质上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何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建构,社会学研究都需要一种理论自觉和自我反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学实践的基础上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难,这些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理论的自觉性和反思性,以弥补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严重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从北大民间歌谣征集活动中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学、现当代文学的肇端也可以追溯到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可见歌谣一方面是民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与文学、语言学甚至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民俗学视野疏理中国百年歌谣研究的历史动因、方法传承与争议问题,以期待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歌谣研究繁荣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1月上旬,"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学者来自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可说是一次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盛会,也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区域文化课题上的切实需求和巨大潜力,这里特选择其中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关于温州文化研究的4篇文章,可略展其风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第教授为此次会议主要操持者之一,并协助组织本专题,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