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历代的文人贤达或多或少地记录下了“打”的演变痕迹。从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打”字词义的继承与变异,其词义继承的原因在于客观现实和“打”字自身词性,而其变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因素和语言内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课间快餐     
灯谜集锦①牛过独木桥(打一字)②双“木”不成林(打一字)③“爷爷,我来了!”(打一电影演员 名》  相似文献   

3.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4.
“打”是现代汉语中词义最复杂的单音词之一。文章通过对多种字词典释义的比较,从“打”的构词方式(包含结构关系、音节特征、重叠)、词性及“打”的义项分析三方面全面考察“打”的特征,最后构拟“打”的义项系统。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打”字译成英语时有多种多样的表示法,请小朋友时刻把握“打”法。  相似文献   

6.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国”字错写成“囯”,教师批改时,就在“囯”的旁边打了一个“×”,并给它写上一个“国”字。发下作文本,学生看了看多少分,把作文本放在一边,对于写错了的字,自己没有动手动脑,所以第二次又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学生也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教师批改时在错字旁边打个“×”  相似文献   

8.
“打”字是东汉中后期产生的一个新字,历代学对其都有研究,众说纷云,未得一致结论。我们认为“朾”字为“打”的俗字,来源于表“打击”义的“掷”、“提”或“掟”。其语音流变及演化过程是有规律的。可以追寻的。  相似文献   

9.
“武”这个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左下是止,右边是戈,右边戈字的一撇移到上面,就形成“武”字。戈是武器的代称,止是停止,合起来就是放下武器不打的意思。武术、武功从无到有,是渐进的,古圣先贤早就悟到了无生有、有生无的道理,举凡天地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无互换”的道理。所以,把武功练到最高的境界,不是用来攻击或制服他人,而是根本不打了。不打,才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猜字谜     
先人后己(打一字)空中飞人(打一字)一走就带千军(打一字)小于、大于、等于(打一字)请勿放在心上(打一字)加一点有四边(打一字)点睛能飞(打一字)俺家大人不在家(打一字)衣服当中有个洞(打一字)多出一半(打一字)美好的开端(打一字)狗在洞中(打一字)暑假游戏宫“猜字谜”答案:猜字谜:俄;会;师;互;忽;万;乌;电;哀;岁;姜;突猜字谜@文俭  相似文献   

11.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考察了“和谐”的原初字义及其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的语用,同时比照古代希腊关于“和谐”一词的语义及其语用,阐明“和谐”无论从人类个体发展还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都是文明的一种尺度,这一命题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和实际工作中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有关古文献和四川方言的考察,认为东汉纬书《尚书帝命验》中"雄起"一词就是现代四川方言词"雄起"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成功运用叠字手法的佳句。《诗经》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叠字以及双声、叠韵,已十分成熟。“古诗十九首”的叠字运用很有古朴自然的特点,唐代时出现的近体诗,由于格律上限制,叠字的使用不如以前频繁,而宋词叠字运用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到元曲,由于格律渐宽,叠字艺术又回到了它的源生地,表现更直露。叠字艺术对占代诗词的表情达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19.
“杀青”一词古已有之,但现在在语义和语用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并成为时下的一个流行用语。论文追溯了“杀青”一词产生,发展的奎过程,井解晕了它在现代之所以套如此“火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兰",是古诗中常见的词语,古人把兰花、兰草、木兰都称做兰,在诗词曲赋几千年的应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寓意体系,通过对《诗经》到元明清诗词曲赋范本的分析研究,把"兰"的比兴寓意,做了详细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