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历史故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提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或转化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历史故事在课堂中有效性如何,能否真正帮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值得探讨。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历史故事融入课堂的感想,总结叙述其得失,以期探讨历史故事有效融入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故事”与“历史”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似乎不敢很公开地说“故事”,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有其真实性;故事则是流传下来的说法,经过渲染、演绎,已无多少真实性可言。(2)历史中有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可以让我们对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等有深刻的理解;故事大多为一些烦琐细小的叙述,除了有趣、好玩,无助于对一个时代或一个事件的理解。(3)历史教科书中,都是写事情的经过、制度的内容、文化的成就等,几乎看不到有趣的故事,好像故事已经被排除于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之外。  相似文献   

3.
历史故事是以史料材料为依据,用通俗口语写成的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叙述对象的故事,具有知识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于调节课堂氛围,优化教学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史,所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和自然史与社会的历史相关联的历史叙述的新模式。环境史的叙述对象,是在时间流变中存在着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因这对关系而一再演绎的故事则是叙述的重点。环境史的叙述并非只能由职业史家来承担,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业余爱好者在此亦可大显身手。环境史的叙述凸现了生态灾难或环境问题,从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含有重估人类行为的重大寓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关心被叙述的对象。环境史的叙述因对人类如何创造历史的考量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重新评价,而具有了正当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炜家族小说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变迁的再现来透视整个民族历史的变化进而完成对历史的阐释。家园寻找和文化寻根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的内涵。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和充满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叙述方式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历史"叙述的概念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中外有别的概念,其中固然有所谓"历史叙述反历史性",但更应该看到,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担的"最后的裁判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故事是历史的灵魂,而历史细节是历史叙述得以具体、清晰和鲜活的根本立足点。但当前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讲课过度抽象化现象,概念、名词满天飞,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描述,缺少对人物个体、典型事件的故事叙述,导致鲜活历史被遮蔽,具体生活被掩盖。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谈不上学生的精神成长了。因此,在常规教学中,运用历史细节不仅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而且是彰显教育本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宁 《文教资料》2007,(23):109-111
《守望灯塔》是詹尼特·温特森的力作之一。国外的文学评论者从语言的角度、故事的主题、意识流及现代的叙述手法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述。笔者从故事语法层次内故事的选择、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发现,《守望灯塔》不仅仅在讲述"爱"的主题,而且把这些故事变成一个巨大的隐喻:爱在故事内,生活在故事内,历史在故事内,一切都在叙述中。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历史故事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欲望,能将历史资料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重难点,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叙事于历史而言非常重要,甚至说历史本质就是叙事。历史可以借助修辞、文字编排、情节设置等去叙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以史料和证据为依据的,也可以利用叙事去拓展和深化历史本身的意义与内涵。历史叙事是历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便于构建历史的整体脉络,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丰富历史细节,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一种先于文本的客观存在,它因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而成为"非叙述、非再现"的,任何历史叙述都只能是叙述者立足于现时视野的再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叙述者个人的价值立场决定着历史图像的面目.李锐的<银城故事>即是立足于现实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阐释的典型个案.作家在文本中努力穿透时间的帷幕,从自身作为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现实境遇出发,坚持以个人的名义重新叙述历史,完成了对所谓"客观真实的历史"的质疑,将"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谎言中打捞出来",终使个人从历史的重重遮蔽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温州家族史研究在家族源流、家族制度建设、家族与地域社会、家族个案专题、家族与现代化五个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温州家族的历史源流、发展变迁等大体面貌得以初步呈现。不过,在研究时段、研究地域、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等方面存在“中心突出,边缘失语”的问题,长时段、整体、深入研究温州家族史变迁过程的论著尚不多见,尤其是贯穿明清与民国的长时段考察温州家族变迁等问题的研究,更属空白,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开展。  相似文献   

14.
有关蚂蚁生活和习性的日常经验,以及有关"蚁艺"的民间知识,在作者的内在世界遇合、交融,生长出一种深挚的情意感知,它是最初的创作灵感,也成为文本的诗意之源。作者特殊情意感知的艺术化合与想象,生成超越日常经验—知识的文学叙述。其特殊情意感知在构思及创作过程中持续生长与深化,最终积淀为文本的叙述境界。《最后的蚁王》的叙述境界包括:1.历史追念与生命感伤。个人故事、家族故事及"蚁艺"故事,合构为庞阔的历史内容,具备历史感知与生命感知的情意蕴涵。2.精神气节与民族操守。作者刻意将蚁与人、"蚁艺"与人品作叙述类比,特意伸张与彰表坚韧、崇高的精神气节;且将"蚁艺"与人品置放于中国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中加以叙述与表现,就此将精神气节与民族操守建构起内在的叙事关联,着意张扬恢弘的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5.
张学思 《学语文》2021,(2):80-82
门罗小说中除了逃离之外,回归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有的在中年以后踏上了返乡之路,寻找生命记忆中的归属感。门罗本人有意识地叙述其家族故事,挖掘其家族内在文化精神,尤其是父系家族的苏格兰文化血统,苏格兰文化精神中的一些特质也成为加拿大早期移民顽强精神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家族·女性·历史——女性家族叙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和对女性命运的言说,观照女性反观男权文化的独特体验和视角。  相似文献   

17.
故事叙述是人类一种古老的艺术。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讲述先代的故事传承记忆,到现在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享人类的经验、知识及价值观念,无不体现了故事叙述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故事叙述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苏联的历史教学經驗,是非常丰富的。現在我把在学习中体会較深的和在教学实踐中收获最大的几点,叙述在下面: 一、怎样向学生講故事。麦尔尼科夫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指示我們,“授予学生新的知識一般地是由教师用講故事或进行談話等方法来进行的。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故事来影响学生们的知識,发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帮助他們形成正确和生动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9.
生活经验、生活故事和生活历史是生活史方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核心概念,生活经验通过叙述者叙述成为生活故事,生活故事通过研究者在社会场域的解释成为生活历史.叙述者把抽象的、流动的、碎片化的生活经验变成线性的、因果的、整体的生活故事来呈现意义的自我.叙述者除了用语言的意义和主题,其选择性记忆、叙述框架、语调、叙述的话语、隐喻也可建构其意义自我.叙述者意义自我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与听者在一定的文化框架内共同建构,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故事可以用来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故事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是必要的并且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