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2.
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倘祥,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儒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死"而提出建立的理论。他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形成"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的社会。教、学、做三者不仅自身死气沉沉,而且彼此不相闻问。他要求,不仅要让上述所有的"死"字均换为"活"字,而且要将这三者的壁垒打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中叶,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经过长期的中国化教育探索,创立了活教育思想,其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诸如"凡儿童自己能够做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显而易见:中国的教育只是死水一潭式的传授旧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充满生命力的创新教育。时至今日,这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还是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功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教师们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7.
<正>谢贵荣,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语文专业委员会"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先锋人物",福建省教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语文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教于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18年,逐步形成了"教书死,但决不教死书,更不死教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和"张弛有度、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个性""自信""效率""成就"一直是他专业成长的关键词:课堂上,他的语文教学总是充满个性,"花样百出";指导学生作文,学生作文发表及获全国、省、市级奖达二百多人次,另有数  相似文献   

8.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活教育"仍然极具借鉴价值,汲取"活教育"思想精华,践行"活语文"课堂教学思想,旨在激活语文课堂形态,提升语文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9.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1.
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创办实验小学时开始提出“活教育”这一主张。什么是活教育?陈老解释说:“活教育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新教育。‘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已经埋殁人性的死教育,反对读死书的死教育,它要摧毁传统教育的锁链。”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方面: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爱国的起点。陈老认为实施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重视道德品格和人生观的教育。他指出要从教育目的入手,把做人的道德观、爱国主义的人生观和国际主义的世界观三方面的精神,贯穿于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做中国人”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陈老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一派死气沉沉。教育的出路何在?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石头城下、和平门外的小庄(晓庄),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生活教育实验。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动因中国的教育因其陈陈相因,在教育理论上毫无生气。教育与生活,教与学与做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教师在学校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在教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认为,这种沉闷的教育空气的酿成,主要是教育理论上缺乏革新精神,没有新的理论贡献出来。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7)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教、学、用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势在必行。中学语文教学应"活"字当头,教活教材,教活课堂,教活学生,把教学过程和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66):71-72
要把语文教得实而不死,实而能活,就得与时俱进,灵活施教,让学生学得愉快。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得"活"起来,必须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闭门造车,关门教书那永远是不可能把学生教"活"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如此叮嘱老师们。作为教师,自己就应善于学习,不断从书籍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因为只有自己"活"了,才可能把你的孩子教"活"!  相似文献   

15.
重读“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著名教育主张,旨在探索建立中国化新教育之路.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是"活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并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人们研究、重视.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科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活科学。本文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三个方面阐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教育,更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现象"、"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要用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显而易见,唯有活的教师才有活的教学,唯有活的课堂才有活的学生,唯有活的环境才有活的启示,唯有活的实践才有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却把"活"历史教"死"了。那么,如何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在实践中我尝试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既激活了课堂,又使师生在互动中和谐发展。那么究竟如何营建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呢?  相似文献   

20.
我在<人民教育>中读到同行的一篇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文章后,深有感悟.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