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士禛对清初反思乃至否定严羽诗学的思潮进行了回应,原因在于王士禛诗学与严羽诗学在诗歌审美论、诗歌创作论及诗歌体悟论方面存在相通性。王士禛在继承严羽诗学思想的同时,也在诗歌取法方面、文艺辩证关系的阐释方面对严羽诗学进行了超越。因此,严羽诗学为王士模诗学的建构增添了传统的力量,而王士禛为严羽诗学的发展和理论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秋柳>四章一出,整个清代都一直唱和不断,但<秋柳>主旨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选取的较有代表性的四个群体的和诗,可以看出其用典与主旨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对<秋柳>和诗的分析,探讨原诗旨意,可以看出王士禛作<秋柳>时并无太多"本事"蕴含其中,诸多本事说的产生,与最初的遗民诗人群体不断追和与阐释有着重大关系,而清廷的文字狱政策及<秋柳>模糊的意象神韵,也是促使<秋柳>众多主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用词抒写着时代与个人的双重苦难,抒写故国、故土沦入异族统治后的凄惨景象.抒写他们坚持自我不与统治阶层合作的人生经历与心灵体验,同时他们站在人生终极处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寻求精神的解脱与自由,在山林云水中摆脱俗累,充分感受自然田园风光的关,乃至把个体生命融入自然大化,返朴归真,回归自我本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儒家士子在朝廷中的掌权,势必会把对音乐的观念带到统治思想中去,而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家的音乐观点,是夸大了音乐的功用,认为"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即没有礼乐,成功的东西也会消亡。  相似文献   

5.
遗民诗词的思想和艺术风采,主要有3类。一是直抒胸臆,激昂悲壮地表达民族立场和对异族统治的反抗,传递故国臣民的忠君爱国情操。一是借景抒怀,深沉哀婉地传达黍离之悲、隐居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一是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展现士人的品节操守。  相似文献   

6.
明遗民是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危殆,使他们理想受挫,身心受创。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往圣先贤那里寻得慰藉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明遗民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美化屈原形象,笺注屈原作品,继承楚辞技法进行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股接受屈原的风潮。探究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情况,不仅对明遗民的精神状态、文化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屈原接受史的发展流变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遗民是明代朝鲜半岛移民中最有影响的一支,他们保持着崇祀明皇的政治信仰和"皇朝人"的生活特色。朝鲜王朝实行的关心和照顾一些明遗民或其后裔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鼓励明遗民参与官方主导的崇明祭祀活动的政策,体现了对明遗民的种种优待。深深反映出朝鲜对儒家义理的吸收和认可,体现了其"尊周思明"的"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8.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范观念的分歧,两人对如日中天的王士禛少有附和。庞垲和李澄中标举“风人之义”与“温柔敦厚”的诗歌审美传统与创作观念,大力标举唐诗,而王士禛则对宋诗别有会心;即以双方均推崇的杜诗而论,也各有重心与偏好。庞、李二人与同年李铠、徐嘉炎、冯勖、袁佑、彭孙遹、丘象随等江南籍博学鸿儒迭相聚会,频频唱和,隐然形成了宗法唐诗的群体;在李澄中离京后,庞垲等人又与阎中宽、苏伟、黄自先、金德纯等沟通声气,从而推动了唐诗在京师诗坛的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应台湾大学哲学系沈清松和傅佩荣两教授之约,为《哲学杂志》第25期“台湾哲学”专辑而撰写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当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建立其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体系的背景、目标以及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牟氏在建立其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康德哲学的融摄、即吸取和批评;第三部分评述了牟氏会通中西哲学的导向及其得失,认为由于牟先生的儒家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妨碍了他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与吸取。因此作者最后提出,新儒家哲学要得到继承发展,只有克服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心态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在国破家亡之后,以其苍凉之词追忆繁华的逝去,其词多处言梦,以亡国之哀绪表现文化之苦恋,构成他独特的文化心态。"梦"字作为一种幻灭情绪的文化符号表达了其对故国特有的热爱、留恋。破碎的心灵遂得精神的回归。这种文化深恋传递了特定历史时期遗民士大夫的政治情感,抒发了徘徊在异族统治下的寂寞、无奈、凄凉的心境。其历史人格与执着于文化的传统亦在这梦的倾诉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生存论境遇,是现代性的外在楔入所造成的中国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断裂。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所进行的百年求索,呈现为文化体用观上的某种"三一式"结构,即"道器一体"—"中体西用"—"体用不二"。其中心意旨是保守中国文化之"道",即捍卫作为文化基因的儒家传统,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立场,以期中国文化传统在其历史性此在中开出别样的现代新文化。较之激进派,保守主义者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体认显得更为深沉和成熟,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性反思,以及对自身文化之"道"的奋力捍卫,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清政权建立后,清朝皇帝面对的是两个文化世界:满族的传统和被征服者的传统。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了解、掌握儒家文化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当然,也对自己族群身份的政治重要性高度警觉,有意识地坚守着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萨满信仰,并以此作为增强满族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坚定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亦积极儒化西洋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理解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认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15.
张王梅  张统宣 《华章》2008,(17):140-141
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既对传统儒家人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又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这些都在白嘉轩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他是由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共同铸就的文化实体,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复杂性,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中国家族文化的全部的反动、僵滞、顽固、保守.  相似文献   

16.
刘强 《教师》2019,(3):8-8
“忠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主张,尤其在《论语》一书中有精当的阐述,它的内涵、外延均极为丰富,几千年来也被儒家士子所遵循。当前的高中生由于受生活时代、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遭遇瓶颈,出现危机。我们重拾“忠恕之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抵达幸福彼岸。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儒家文化近百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秉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实现其与现代世界的有效对接,梁漱溟等一批新儒家从复兴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比西方的文化差,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且正确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就一定能够复兴。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和"的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儒学思想精髓,特别是关于"和"的思想智慧,并将之应用于我们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如何在深入认识儒家"和"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的思想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