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靖康之难"后形成了中国移民史上的第三次南迁高潮.江浙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至宋代已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高宗立南宋于江浙后,江浙也因此成为众多移民的归附之地,其中不乏河南裔的文学家.移居的文人群体在受江浙地域影响的同时也对江浙的文学文化走向以及繁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洪武时期江浙籍地主集团命运多舛,其政治地位卑微,经济负担苛重,且屡遭打击鲜有善终。然而以文见长的江浙地主后嗣们,在其先辈招诛受贬的同时,又凭借科举、荐举和学校入仕的途径,仍不息地活跃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文章以翔实的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他们在洪武朝的政治、经济、居官、在野等方面的悲困的境遇和原因及其心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凿和扩建,开通后漕运成为其主要功能。运河对便利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隋唐时期江浙地区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江浙地区兴起了一系列的新型城市;第二,江浙地区的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第三,江浙地区的城市经济繁荣,港口城市增多,对外贸易发达;第四,江浙地区的城市突破了传统的"市"、"坊"格局。  相似文献   

4.
康乾南巡期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与江浙地区的文人士绅群体积极互动,通过特恩加试、官绅书赋能力测试等方式考察和延揽人才,并积极搜寻典籍或接受文人士绅进献书籍画册。帝王对江浙地区文人及文化资源的吸纳,为其在京师和江浙地区以汉文化典籍刊刻为核心的典籍编纂事业储备了力量,并在南巡中及南巡后,将经过清政府重新调整、系统整理后的文化典籍颁赐给江浙地区,而江浙地区颁赐典籍的贮藏之所多为南巡影响下的行宫或名胜景观。  相似文献   

5.
元代首创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其录取的士人被称为乡贡.元代江浙行省人文荟萃,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江浙士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关于元代的进士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而对乡贡的研究涉及较少.本论文就立足于元代乡贡这个群体,以期探讨其在江浙行省从事的文化活动,有哪些成果以及他们对教育有哪些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的初期,移民以福建、广东人为主,但不久被江浙等地的移民所取代,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小刀会起义有紧密关联。小刀会起义使闽粤人在上海的发展受到致命打击,他们被迫转移移民路线,下南洋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而江浙人凭借其地理优势、生活习惯优势及经营优势成为了移民的主体。同时,小刀会起义使上海租界的格局发生变化,由“华洋分居”转向“华洋杂处”,租界逐渐成为移民的主要集聚地,并加快了向上海移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江浙地区文化繁荣,拥有着具有其地区特色的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壤上产生、发展的舞蹈形态也拥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江浙地区舞蹈总体来说,具有清秀雅致的美学风格,追求自然而细致、重清丽而拒浓艳的审美感受。并且深受其地方音乐风格的影响,具有较为一致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江浙民歌是我国民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品质比较独特,人文底蕴比较深厚,为我国民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意境、情感、节奏以及种类等方面分析了江浙民歌小调音乐的风格,其次探讨了江浙民歌小调音乐对中国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10.
探讨江浙财团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历史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有人说,“在想要研究中国,想要认识蒋(介石)之前,就有必要先通过研究江浙财阀”。细研此论,不无道理。江浙财团与早期南京政府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初步研究,认为二者既不是纯粹的顺从,更不是单纯的对抗,而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一方面,南京政府在其建立和初步巩固的过程中,财源匱乏,开支浩大,迫切需要得到江浙财团的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安庆是南方重要的都市。安庆城池不仅是明朝在地方统治的象征,而且它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明代安庆城池的变迁与明王朝的盛衰兴亡密切相关。安庆城池的四次变修与当时的战争变乱、自然灾害、政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以明代安庆城池的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有助于了解明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明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考察明代政治发展进程,必须将其置于14至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总体历史背景之上。这一时期,中国逐步由领先于世界走向落后,明代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同时也是晚明民主思潮的先锋。汤显祖"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与当今的"民本"思想有着历史性的联系,而他"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实践,也可视为当今民生工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沧州基层学术社团发展迅速。明代沧州士人以弘扬理学为己任,重视理学的理论建设,士人结社的学术意味浓厚。明清之际沧州士人结社的学术性发生了明显的政治转向。从清乾隆统治时期开始,沧州社团的政治性慢慢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变。  相似文献   

15.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六部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但是机构的设置和职掌略异于明代。六部中兵部变化较大,其权限小于明代,一些具体办事机构的分工上也与明代不同。  相似文献   

16.
嘉靖年间,作为明朝藩属的安南政局动荡,引起了同宗主国之间关系的紧张。明朝内部,对如何解决安南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最终决定由毛伯温率兵出讨。明政府采取军事威慑、政治瓦解的方针,最终妥善解决了安南问题。这是明朝处理边疆问题的一次崭新的尝试,为妥善解决番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承载了重大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少年疏放、青年才俊到壮而悔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历尽易代风云中的起伏跌宕.他兼具政治豪情和才子之风流倜傥,深得明末清初的江南士风和艺术文化的熏染,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谈起,透过一个侧面来解读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沉暮开新的动荡时局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催化剂;丰盈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沃土;庙堂文化一统及复古流弊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京察,是明代中央官员的定期考核制度,在统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的万历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一批有志之士力图利用癸巳京察刷新政治、扭转风气。他们严格考察程序,秉公办事,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由此可将癸巳京察看做万历中期时局转变的风向标,从中观察到当时阁部之争、党争蜂起和京察职能消退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东林党议作为晚明社会最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促成了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时事文学的勃兴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真实而迅捷的反映。明亡前后,东林党人患义观念向批判君权意识的演进,成为时事文学创作的主旨,体现了文学对于政治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