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法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到水底,这是去年大班组织的一次区角活动.当时,孩子们探索热情很高,想出了很多主意.如在一根小棒的两头插上泥工团,制成小哑铃,让小棒沉下去;把泥工团压扁,再包上小纸盒,让泥工团浮起来.我想:既然整个活动深受去年大班幼儿的欢喜,而且又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不把它作为"保留节目",在今年的大班再组织一次呢?  相似文献   

2.
今天上午,杨老师组织的是科学探索活动,她在活动室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探索如何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活动中,有些孩子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孩子只是简简单单地把沉在水底的物品放在了可以浮在水面的材料上,基本上不用太动脑筋就完成了任务。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3.
冯老师,您好! 前一段时间,我组织了一次科学活动,让儿童利用原有的沉浮知识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使原先沉在水里的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沉下去。孩子们一听任务,马上兴奋起来,按我的要求,四人一组开始探索,很快,孩子们就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把橡皮泥团成两个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将活动材料分别投入水中,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只有一两片浮在水面上;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只有一两个沉入水底。显然,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也没有心理准备,但她没有按预设方案进入下一活动环节,而是及时调整了策略。“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最先找到雪花片沉下去的原因。”教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老师快看,沉下去的雪花片中间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题组研究活动的深入以及组织活动方式的变化,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为此,课题组和园里一方面强调我们自身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另一方面,也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帮助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活动不断反思与总结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这里,我非常愿意借助一次活动——“沉浮转换”,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与感受。 “沉浮转换”活动我曾在去年带的大班中组织过。当时,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小石子、泡沫板、橡皮泥、小药盒、玻璃瓶、牙膏皮、冰棍棒等。孩子们探索热情很高,想出了不少办法:在冰棍棒的两头插上橡皮泥团,制成小哑铃,让冰棍棒沉下去;把橡皮泥压  相似文献   

7.
吴京钧 《科学课》2009,(3):17-17
在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设了一个悬念,孩子们看着我把一个大土豆扔进水里.认为肯定会沉。如他们所愿。大土豆沉了。我把土豆切了一半.说如果再把一半土豆扔下去呢?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认为会浮,结果还是沉,很多同学憋不住了:“老师,切小一点,再切小一点,切得一点点小。”  相似文献   

8.
在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设了一个悬念,孩子们看着我把一个大土豆扔进水里.认为肯定会沉。如他们所愿。大土豆沉了。我把土豆切了一半.说如果再把一半土豆扔下去呢?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认为会浮,结果还是沉,很多同学憋不住了:“老师,切小一点,再切小一点,切得一点点小。”  相似文献   

9.
大班年级组要评优质课了,作为年级组长的我当然不敢怠慢。在确定科学活动“蚂蚁的生活”为参评活动内容后,我便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些前期的准备活动。我让孩子们去幼儿园各个角落寻找蚂蚁,看看蚂蚁最爱在什么地方活动,蚂  相似文献   

10.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1.
<正>活动背景:每周我们大班幼儿在水池区玩水时,我看到很多孩子每次都特别喜欢把积木、塑料瓶、玻璃弹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反复地放在水池中,用手按下去再松开,观察那些东西是如何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并且孩子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会发现物体在水中有几种不同的现象:浮、沉、半浮。这些知识的感知与获得,是孩子们通过自身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感受而得到的,而不是源自于教师的说教。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渗透着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如能适当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  相似文献   

12.
教师信任学生,启发学生目已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不信任学生,样样包办代替,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位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了橡皮泥、玻璃球、小石头、小铁圈、小木块,海绵、乒乓球、瓶盖和一盆水,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情况。经过一阵摆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三种情况:沉底、浮起、沉到一定深度。教师又提出: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如何使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13.
袁博士: 我的儿子刚刚4岁半,就表现出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他能追着一只小蚂蚁观察半小时;他能通过玩水实验,告诉我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他为了弄清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出字来,竟把笔芯中的油墨弄出来等等.  相似文献   

14.
是沉还是浮准备海绵、肥皂、空容器、装满东西的容器、漂浮玩具、不会因浸水而毁坏的小玩具。把每件物品放入水中之前,问宝宝:“你认为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适宜年龄:3岁~5岁水的压力将一根塑料管的一头放入装满水的桶中,用嘴对着另一头吹气。如果水管口子接近水的表面,就很容易吹出气泡;但若将水管插入水底,吹气时要困难得多。这就证明水底的压力比水面的压力大。适宜年龄:5岁~7岁打水漂在家长的陪伴下在水边选一块扁平的小石片,使劲将它沿着水面抛出去,石片会一次一次从水面上弹起,最后沉入水底。比比看,谁抛出的石片跳跃的次数最…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6.
第二册中的第二课《浮与沉》如何使学生理解:“只有给上浮的物体增加足够的重量,才能由浮变沉。”我采用了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的教法,取得子较好的效果。 一、动脑筋想办法。首先我让学生想:怎么办才能使大槽中的塑料瓶由浮在水面变为沉到水底?当时,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①在瓶内加水②在瓶内加铁块或沙子等重物;③在瓶颈处挂上重物。显然,学生考虑到了只有添加重物小瓶才能下沉这一层,而没有考虑到要“添加足够  相似文献   

17.
1、悬念导入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的浮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放到装有水的水槽里,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这种探索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开始诱导学生研…  相似文献   

18.
袁博士: 我的儿子刚刚4岁半,就表现出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他能追着一只小蚂蚁观察半小时;他能通过玩水实验,告诉我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他为了弄清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出字来,竟把笔芯中的油墨弄出来等等。他平时还特别爱提问,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我想,如果好好利用孩子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
  我园地处长江岸边,每年秋游,我们都会组织幼儿到江边的安全区域游玩。幼儿非常喜欢捡拾各种各样的鹅卵石,或堆砌、或拼摆、或旋转、或敲击,还意犹未尽地把它们带回园。我将这些鹅卵石集中放在园内戏水池的一个角落,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有一次户外活动,幼儿在水池边玩海洋球、泡沫、鹅卵石,杰杰突然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所有的鹅卵石都沉在水底,它们能‘浮’上来吗?”“你能不能想办法帮助它们‘浮’起来?”我轻声启发。于是,杰杰和同伴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把鹅卵石放在泡沫板上,一边拨动水波比赛看谁划得快,一边快乐地叫喊着:“鹅卵石‘浮’起来啦!”有的试着把鹅卵石放在海洋球上,可是一松手,鹅卵石又沉下去了……以幼儿此次自发的游戏为契机,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已有简单的沉浮知识经验,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除了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鹅卵石的特性,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鹅卵石的沉与“浮”,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沉浮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活动目的:1.激发幼儿节日的愉快情绪及观察事物的兴趣;认识做汤圆的材料;学说“高高兴兴”、“沉在水底”、“浮在水面”等词句。2.让幼儿动手自做汤圆,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搓、压、捏的技能。3.教育幼儿关心他人,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活动准备:幼儿每人一盘米粉团及汤圆馅。煮汤圆的炉子,炉子上烧着一锅水(放在离幼儿较远的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