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学相长包含教与学之间既制约又促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改革主张"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阅读自学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数学修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索的空间.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恰当地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即"问题串"),把一堂课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贯穿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总结、应用,实现数学课堂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继续发展的潜能。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亲身体验谈几点认识。一、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数学教学进行学法指导的前提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然而,这个活动也是统一的,教与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积极进行改革教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相长”。二、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借助几何画板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信息快速增长,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 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敏锐独立的思考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精神,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务之急。 应改革更新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获得知识,不是简单地搬书本上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而是主动地去认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自己的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和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程爱国 《考试周刊》2013,(99):70-70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的共鸣,从而彰显课堂活力,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1学生数学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的背景我认为,不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如何变革,始终都要把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地学习数学作为高中数学教育追求的基本理念;不管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都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首要的是授之以“学法”,即学习数学的方法;其次是授之以“解法”,即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高一上的数学第一堂课,我便开宗明义地向学生提出了“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初步设想”,具体阐述我对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的看法,以…  相似文献   

7.
李邦河院士:“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点明了数学教与学的关键,以“超几何分布”为例通过学生活动和一系列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手实践、深度思考,让学生经历构建数学概念的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1.体验“做数学” 数学的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通过实践或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9.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系统。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  相似文献   

10.
杨利瑛 《广西教育》2011,(28):40-41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认知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石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适当问题,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更有趣和更有探索性地学习数学。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抓“点”提问进行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数学课上有趣的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客观地再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而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可以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变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从而主动地亲近数学,领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是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为了让小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需要针对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通过融内容、接方法、续策略,对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进行研究,促进“教与学”“师与生”尽快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后劲。  相似文献   

13.
“适切性”是教学的根本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展开“适切性教学”就是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寻平衡,努力让教学建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对教材、学生以及学习方式等进行理性考量.努力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找寻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学”,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刘海燕 《考试周刊》2024,(19):78-81
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文章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原则入手,结合“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打好基础”“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强化学生运用能力”“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策略,探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发挥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自己。特别是要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思维水平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耳、眼、口、手、脑“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这里的问题是,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紧紧围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这一课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探索。一、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善于发展动手操作既…  相似文献   

17.
走进新课程后的今天.“数学日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数学日记”中的内容,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也自然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施建 《陕西教育》2006,(3):17-17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通过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才能实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章颖 《华章》2006,(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注”“、互动”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回顾以往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还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知识。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转,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二是以教为基础,教支配着学,教学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毫无互动可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互动互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  相似文献   

20.
“大应用”数学观着眼从长效教育的角度,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活动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割裂、学与用分离以及教与学脱节等问题,更好地培养“社会人”。“大应用”数学观倡导深度学习,在应用中提升认知,让数学持续生长,它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用“大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引领课堂的重构,实现“大应用”数学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