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洁 《新闻爱好者》2012,(14):45-46
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是一个由专业IT人员创建互联网到非专业网民参与共建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模式的创新过程。互联网Web2.0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其社会形态、信息生产、信息传播都与以往不同,互联网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在Web2.0时代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而这些变化也正影响着网络品牌广告的创意思路与策略的发展,网络品牌广告创意表现出平民化、个性化、隐秘化、互动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全民织网"的Web2..时代,无数普通人成为信息的主动生产者、发布者、传递者和组织者,并以新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种全新的传播生态中,组织与外部环境(尤其是普通社会公众)是依据怎样的关系进行信息交互和传播活动的呢?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传者一受者"关系相比,组织与普通社会公众的传播关系是否出现了新变化?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Web2.0时代,由于普通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和力量的上升,在组织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外部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更为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充满人情味的"对话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用户造就的TV2.0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人们常以Web1.0和Web2.0来区分互联网的发展阶段.Web1.0是互联网的初期,在技术上采用html做的静态网页,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是单向的应用.Web2.0采用ASP、PHP、JAVA等动态网页技术结合数据库,实现了用户的交互体验,用户不仅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更可以成为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技术的变革改变了用户的地位,从Web1.0时代的单向接受信息及内容,到在Web2.0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并通过互联网的世界进行分享,用户已然成为技术开发的核心点.Web2.0时代的核心精神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尽管其应用在Web1.0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整个互联网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而如今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换句话说,互联网正在发生甚至几近完成了一场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变革.从传播内容和方式来看,门户网站或多或少带有传统媒体的影子.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则真正代表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具备互动参与性的网络应用都具备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20)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三个传播的发展阶段:前Web:"机器网络";Web1.0:"内容网络";Web2.0:"关系网络"……一、该如何看待互联网10年内,我们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们不需手机了。那时将逼近  相似文献   

6.
李亚 《传媒》2008,(1):72-73
Web2.0方兴未艾,Web3.0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由于网络产业高速的成长性,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对待互联网.网络可以有泡沫,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有泡沫.前两代互联网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盈利模式、法律和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充分解决,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和模式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笔者认为现在的网络发展还处于Web2.0的延伸阶段,即后Web2.0时代.  相似文献   

7.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连接"是一个关键词。"三重革命"——社会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以及移动互联革命为崭新的"人-人"连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进入到了Web2.0时代,甚至是Web3.0时代,"连接"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是人与信息和服务、资源与需求之间的连接。文章将以知乎为例,分析"三重革命"是如何将人们从传统的社会组织中解放出来,并带来"连接革命";阐述互联网时代崭新的"人-人"连接如何催生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与分享行为,并试图揭示从知识共享到知识付费时代,知乎社区的关系网络结构、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了何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Web2.0的特性及对信息服务的创新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b2.0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网络模式,它整合了现有的许多网络技术,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文章通过研究Web2.0的信息特性、信息服务模式、Web2.0环境下用户的行为特点,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中,提出了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Web 2.0和报业 透视Web 2.0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来衡量,Web2.0已成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它被反复"研讨"和"论证",但仍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以来,网络传播由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由用户单纯浏览网页的一点对多点模式过渡到让用户参与创造内容的多点对多点模式,即全民DIY。不少学者对于Web2.0时代可能带来的新闻传播权和话语权的回归表现得欢欣鼓舞,有学者称Web2.0时代最大的改变是“全民出版”、“全民共享”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由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开篇,介绍了戈曼的图书馆学新五律、Talis白皮书提出的图书馆2.0四项原则、Web2.0时代新图书馆学五定律等表达的关于服务的思想,阐释了在图书馆服务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图书馆怎样适应Web2.0时代Lib2.0图书馆服务新变化,重点论述了Web2.0带来的图书馆理念和服务的深化以及怎样用Lih2.0的新视角重新审视、评估和改进传统服务.  相似文献   

13.
Web2.0环境下的"非线性传播" Web2.0是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是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模式.①Web2.0所强调的不再是人与内容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Web2.0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中心论"的时代,Web2.0意味着上传、共享与建造连接关系,视觉文化的传统传播格局也因此被打破。传播者和传播对象身份发生了重要变革,传统的传播流向由单向被颠覆为双向、多向甚至万向。Web2.0的多向语境中,视觉文化生产呈现出狂欢景观,也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上传共享与网络视觉暴力的吊诡。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1):30-33
<正>一、互联网的简短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突破性进展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三个传播的发展阶段:前Web:"机器网络";Web1.0:"内容网络";Web2.0:"关系网络"……10年内,我们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们不需手机了。那时将逼近web3.0,即物物相连的"终端网络"时代。2015年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圣迭戈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公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Web2.0技术推动政府进入政府2.0时代,创新了政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提高了政府与社会互动交流的能力.本文阐述了Web2.0技术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理念,以及Web2.0技术在政府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近30年的历程中,新职业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对标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本文以10年为一个阶段,将中国新职业群体3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代:Web1.0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年代:Web2.0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APP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2020年代: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立足当下,新职业群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产业、观念与政策的耦合联动,表现出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事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一直不断发展,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诞生促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理念,多少年来新闻媒体也始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使"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草根传播成为可能。新兴的草根传播方式成为传播格局的新力量,为专业化进程补充了新的内容,但同时也与专业主义产生了冲突,这些碰撞的火花在引起我们思考的同时,如何完善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使草根媒体能发挥所长、弥补缺陷,与新闻专业主义相辅相成、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7,(6):60-62
<正>Web 2.0和报业透视Web 2.0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来衡量,Web2.0已成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它被反复"研讨"和"论证",但仍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市场。特别是中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Web2.0热潮之后,很多"模仿创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