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已经如期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但是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依然薄弱,并严重影响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普法教育,营造一个公正司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及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客观要求。因此,以人为本的法律意识必须贯彻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其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运用、维护法律,实现科学立法和自觉守法。但我国自古以来传统观念比较封建,因此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探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途径和对策,以求寻找一条更适合我国法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大学生应确立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必须帮助他们确立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和契约(合同)意识,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立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广大公民长期受到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现代法律意识严重不足,现代法律观念还未树立,这需要政府以及司法机关予以引导,宣传,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以早日促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目标.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里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因此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就是指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个法治观念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进行,随着法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中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推进依法行政,进行法治、德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奎刚 《成人教育》2015,35(4):24-2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当前应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民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法律意识强弱,关系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当前,农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探讨农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对策,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民主的伴生物,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有普遍的法治观念,其中公民法律意识为法治秩序提供着内在的驱动力和必要的精神支撑,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治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较低的状态,努力塑造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是我国当前政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要完成这项改革,必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历史分析,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内涵,现状以及不足,并提出了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就要加强邓小平民主法律思想教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民主化和有序化。公民意识作为民主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观条件,有效地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对接,推动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公民意识也不断觉醒,体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法律意识的空前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设、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些无一不呼唤着公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廉政立法和依法惩腐工作中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务人员法纪观念淡薄,现有法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立法,构建完备的廉政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强化权力运作监督,加大依法惩治腐败的力度,同时要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为此,在促进公民法律意识变化途径的选择上,一是要发挥电视优势,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二是农村普法宣传活动要增强实效,三是要兴利除弊,积极发挥网络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立法,是指公民个体或团体以提出立法建议或意见的方式介入立法过程,并以对立法决策施加影响为其参与目的的一项政治活动。作为体现民主立法的一项重要举措,公民参与立法在现代立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公民参与立法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形态也基本形成。当前,要继续发挥公民参与立法的功能,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步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并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从扩大有序到检验有效是公民参与立法的必然走向。关注参与的效度是我国公民参与立法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发挥公民参与立法对公民民主权利保障、立法质量提高和民主立法进程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的权威体系是一个行政权威为主导 ,法律权威屈从于行政权威的系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历史时期 ,必须重塑法律权威。新时期法律权威的重塑面临多重阻碍。重塑法律权威 ,既要重塑法律的内在权威 ,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立法的科学性 ,提高立法机关的地位 ,又要重塑法律的外在权威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8.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要求公民知法、守法,而且还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想真正地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把普法宣传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笔者认为国家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应成为普法宣传的主体。国家机关是司法机关,承担着制裁违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任务。除此之外,司法机关还应把宣传法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放到重要位置上,只有充分调动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作用。所以,司法…  相似文献   

19.
廖萍蓉 《职教论坛》2002,(20):24-24
高职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生力军,仅掌握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用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文对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作一探析。一、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首先,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人民群众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我国立法工作已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20.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应当说并不尽人意.探究其真正原因,寻求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应是全社会围绕依法治国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