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阅读金庸的小说,我们发现金庸笔下的武功不但是一种艺术,并且已经接近武学之道.这些武学之道多是围绕"侠"与"情"而生.在武侠小说中,武属于技艺层面,侠属于精神层面;武是手段,侠是目的.在新派武侠小说家的眼里,侠是武侠小说的核心筋脉,武是实现侠义目的的外壳,情是丰满侠义的血肉.金庸小说亦涉及武、侠、情,但金庸并没有像梁羽生...  相似文献   

2.
小侠去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有事没事的时候,小侠常暗自独想:中日韩三国的世界棋坛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常迫切需要统一的地步……小侠又能做些什么呢?可以写一个呼吁统一的倡议书,然后把它翻译成日语、韩语,呈递给中日韩棋院的最高领导.可是,这书生气的做法管用吗?” 最后这个想法,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小侠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感到一阵阵的迷惘和困惑。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变化,随着棋人棋事的累积变得更坚定、更痛切。在这里,小侠想一吐为快。 感性说 经常有这样一种预感:如果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位州J川w〔I…  相似文献   

3.
侠与武关系辨——与陈蓓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人物,在武术文化的研究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武侠小说、影视的风行,侠与武的关系被长久的  相似文献   

4.
侠客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出现是以武术为载体,来实现行快仗义之活动而得到社会关注的。所以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侠客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但是也必须承认,由于侠客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使人们对其内幕了解甚少,本文着重谈谈侠客的基本特征。一、侠客产生的历史背景侠客,在古代有多种称谓,诸如侠、游侠、任侠、剑士、剑客、刺客等等。最早提出“侠”这个概念的是我国的韩非于,在《五熟中有“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句,明确提出了“侠”的特征是其武力触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品阅“侠”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侠的言论行为与其内在武德修养、人格品位建立了某种必然的恒常性的联系,有效地使得侠之“武”升华为侠之“德”。即“赌技服人”的魅力风范,忍让谦恭的精神风度。该研究对当今“武术人”在武德修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7.
以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确立了对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判断标准的确立.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性格和心理特征.重点从"信"、"义"、"勇"三个方面将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黎标 《精武》2006,(8):45-45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对侠作用的偏重即意味着对武作用的减轻。武侠小说是武和侠相结合的一个文学类型,其虽然以侠而非武为主,但侠却需要武来支撑。金庸也很重视这一点,并且是认真地去创造和描写江湖人物的武。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所描写的“武”不光依赖着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由此确立了对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的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行为的判断标准的确立上。并围绕明暗两线索展开论述,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文章重点从“信”、“义”、“勇”三个方面把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侠与儒的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与"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由此确立了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的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行为的判断标准的确立上.文章围绕明暗两线索展开论述,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并重点从"仁"、"义"二个方面把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武侠文化对于中国武术的影响是相互的,武侠伦理促使了武德的形成,武侠精神又促使了武术文化传播,武侠作品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武侠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中国武术,媒体技术的进步戕害了真实的武术,使武术的呈现形式与修炼方式都遭到了曲解。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对肉体的诅咒的同时,却产生了吻合当时时代主流的封建"骑士"制度。骑士教育无疑就是封建制度下变相的军事教育,而军事训练是骑士教育的中心内容。文艺复兴才致使体育锻炼活动被重新视为人类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时的体育锻炼转化成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康复医疗等的方法手段。不同时期的体育锻炼理论与方法与同时期的科学背景息息相关,与西方医学科学的联姻是体育锻炼方法步入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回顾了在晚清社会侠义小说的风行及其原因,展示了武侠思想在晚清时期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晚清社会动荡的时局,是侠义小说发展、传播的社会基础;小说中的武侠行侠仗义、平叛保国等豪侠特征,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通过研究来自民间社会大众文化的武侠思想,挖掘其中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将其中的宝贵养料吸收消化,发扬光大,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金庸的武侠小说,虽为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但超越其刀光剑影,掩埋血雨腥风,金庸笔下的小说中有着不寻常的人性光芒,也不失为姣好的生命教育手段,一显武侠小说的教育功效.文章以辩证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金庸武侠小说中包含的生命教育价值观予以解剖,使金庸武侠小说在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武侠小说的发展重开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武"、"侠"、"江湖"进行解读,探讨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武侠核心要素的文化学解读,增加对于武侠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认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唐人的健美观念与唐代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个封建社会,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最为兴盛,尤其又以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独具特色。本文对唐代妇女的审美观念,、唐代宫廷妇女的体育活动与封建社会其它朝代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唐代宫廷妇女喜好力健豪侠为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唐人以女性的健壮丰腴为美的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阐述了环境、武、侠义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亮点。环境和侠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侠义"精神是武侠电影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8.
"侠"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国武术中侠义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与侠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尤其在侠义精神缺失的当下社会中,以中国武术为载体,弘扬武术文化中新时代的侠义精神,能够为当今社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回顾了在晚清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武侠思想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晚清社会动荡的时局,是武侠思想的发展、传播的社会基础;由于融入了反清抗暴的革命斗争,晚清武侠思想上升为民族气节的表达,因其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价值而广泛传播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研究来自民间社会大众文化的武侠思想,挖掘其中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将其中的宝贵养料吸收消化,发扬光大,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孙玮 《体育学刊》2012,(1):44-48
以历史和哲学的视角,通过对城邦制度下的古希腊竞技、象征着帝国荣耀的古罗马竞技、中世纪骑士制度下的骑士竞技、近代得以复兴并曲折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竞技,以及当今中国竞技"举国体制"所显露的政治因素的分析,理清了竞技政治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论述了以游戏为本质属性的竞技在各个发展时期与政治所存在的密切关系,阐明了竞技在为政治目的服务之时与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的疏远,同时也指出竞技与政治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