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 ,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 ,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应然——兼论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知识经济时代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哲学视角中的远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程教育产生于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工业化时期,反映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总和的哲学命题。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抗争,突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定义的“非P”方式再现出反结构哲学的思维模式,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服务于“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实践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一思想成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原则。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的进程中,面对经济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开创性地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实践和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实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渊源和基础,深刻理解、延伸拓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具备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哲学范畴,政治经济学范围,更是一个教育范畴,马克思以揭示社会交换关系发民擅中心线索,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它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应于知识繁荣的现代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旨归,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育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 ,必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倡导主体性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倡导主体性德育,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也是德育理论创新和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关注和讨论,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一个不老的话题。近来阅读了何小陆和肖卫东同志发表在《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文(以下简称“何文”):作者的阐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推敲,从首段“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到对自由的“标榜”再到最后提出几种关于保证“自由人”得以实现的措施或对策,笔者颇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农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的现实需要,侧重素质拓展,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农科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养成等三个培养途径,以促进农科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创业梦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穿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全方位、多维度的全面教育。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学生当前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其深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全方位、可操作教学体系和建立多维度、多层次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来补充并改进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做法,以希望能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功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中起着较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应于知识繁荣的现代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为了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结合了中外教育思想的长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旨归,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培育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促进”和“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照其讲话精神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察我国目前多数大学的教育,在许多方面还远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育人”与“制器”的矛盾、文理分离的问题、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全体格和人格、融科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特征要求、内在要求、目标要求和自觉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目标性与有效性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强化创业意识为重点,建立广泛性与专业性相促进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突出创新性为目标,建立实践需求与发展规划相符合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培育企业家行为为途径,建立校内期望与校外现实相协调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把握我国当前时代特征的同时能够推动大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劳动实践技能,并在劳动实践中满足和发展多层级的需要.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优质的教育作为基础和保证。要发展优质的教育,应该把“人”作为“全大”来思考,使人的需求、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发展。而新课程的推行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而进行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优质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有优质的教育作为基础和保证。要发展优质的教育 ,应该把“人”作为“全人”来思考 ,使人的需求、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发展。而新课程的推行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而进行的 ,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优质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准确的提法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主要涵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和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加强通识教育;大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