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来评论界总是将王安忆和张爱玲这两位女作家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王安忆的获奖小说《长恨歌》出发,在其对城市与人的书写、对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描绘对悲剧人生的体味这三个方面将之与张爱玲作比,从而揭示出两位作家的异同来。  相似文献   

2.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采用一种纯叙述语言,巧妙地运用比喻,反衬,拟人等手段,表现主人公睹物伤怀,触景生情的性格特征,展示主认公留恋过去,慨吧时光的内心世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缠绵排恻的情感韵味,洋溢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语言很有特色。它借助电影的表现技巧缔造别样听觉空间,又调和笔墨在文字上做足功夫。听觉和文字的双重力量,构造起了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野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本文将首先浅析女性主义文学和王安忆的关系,再讨论《长恨歌》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什么才是不变的呢?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相对永恒呢?什么值得我们用尽心思去看去想去琢磨呢?王琦瑶这个女人光华的一生讲述了许多,生动贴切,那大上海曾经风云一时的女人,经历了上海小姐——名嫒——大人物的偏室。其实她的一生只在那一时闪了些许光芒,但这些却耀了她一生,让这光的余辉照亮了她的背影和生活的地方,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化层面上显示出了卓绝的功力,具有丰富且深广的内涵,作随意自如的驱遣着语言,字字句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闪烁着智慧与理性,直指人的心灵深处,并不断扩散,弥漫,从而具有了回旋错落之美,好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绵密将城市的历史世俗化,发性化,勾勒出了一幅幅上海弄堂中几十年浮浮沉沉的人生图画,她将视野尽量缩小,姿态尽量降低,却在平和与琐悄中折射出了最为深沉的人间悲喜剧。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王安忆近期创作的小说《长恨歌》和《富萍》为例,解读王安忆潜在的历史叙述冲动对人性生存文本的偏离倾向。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恨歌》实现了对上海的独特寻找。在文化景观上,精彩描绘了弄堂、闺阁、爱丽丝和平安里;在文化风俗上,着意表现了流言、小姊妹情谊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发掘了上海人的"三小姐"品格、日常主义精神和孤独飘零心态。总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要:王专忆的《长恨歌》以缜密平实的笔致书写了一个女人的生际浮沉,展示了一座城市于此间琐细平凡的生活情态,构架起了小说的两重叙事:表层叙事与深层叙事。在这人与城的故事叙述中,渗透着作家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感怀,由此也体现出作家对世俗人生与日常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的出版、获奖、改编曾在文艺界引起一次次轰动和争议,但也为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当家作主”的诉求应当是人类普遍追求人生归宿的理想,上海城的人们也不例外,从城市文化理想的视角来看,小说更多地着眼于这个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命支撑,王琦瑶用她的行动,王安忆用她的文字,两个女人用两道不同的轨迹,画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上海人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悲剧的角度审视《长恨歌》,就会感到《长恨歌》中的爱情既是一个悲剧形式,又是一种悲剧范式。两者分别构成了《长恨歌》的表层悲剧意义与深层悲剧意蕴,使《长恨歌》超出了那具体狭小的悲剧范围,具有一种博大而深广的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城市精神史"这一概念指向城市人对自己身处城市时的精神状况的体认,城市人对城市物质性生存的寻求,以及城市人为其存在寻找精神和心理依据的心理历程.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话语通过对城市人飘零孤独的精神特征的描述,对城市人物质欲望的实现与失落的发现,以及对城市人沧桑心理体验的书写,展示了城市精神史这一以前未受重视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小说是中国当代女性小产园林中的一棵奇葩,她从人间关怀出发,温情叙述都市女性听感性生态,客观再现乡村人们的原生世事,着力体现城乡人们执著的生活理念、被生活所改变的人生追求和无助的精神悲伤。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展现出了母性与欲望难以调和的复杂关系和母性与自我无法兼顾的现实矛盾。这些复杂的母亲形象,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也有作家个人经历和性格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两性关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与铁凝,一南一北两位女作家,都钟情于处在缝隙中的普通女性的生活,致力于表现她们的喜怒哀乐.但由于生活环境与文学追求不同,她们的作品中又凝聚了各自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理解,呈现出异样的景观.王安忆富于理性,善于展示远离政治伦理、被日子裹挟的自我,人物安稳平实,有挣扎但不是抵死的,而是经过精明算计,享受生活,体现出海派文化精明务实、讲究生活的特点;铁凝更多地利用经验揭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人物不甘寂寞,积极参与现实,不惜一切对现实出击,富于抗争精神,有情有义,坦荡真诚,分明浸染了燕赵儿女关注现实、执著反抗、朴实忠厚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忧伤的年代》是作者对少年时代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回顾,从真正困扰成长的挫折和由此导致的自卑情结入手,着重通过心理分析和感觉跟踪向读者揭开一页忧伤时日,是作者对人的自身奥秘和情感形态追寻的继续。正是由于作者对少年独特心理状态的正视与不避讳的阐释,使作品呈现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在创伤中普尝试依附过多种价值立场,但往往没有深入挖掘,使其精神探索的层次,情感表达的力度深浅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始终未找到适合自的精神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