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皮埃尔·德·顾拜旦所推崇的一句名言“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考证谈起,探索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继而对顾拜旦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加以论述。作者从顾拜旦的历史和论著、奥林匹克宪章和古代奥林匹克宗旨等方面来论述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  相似文献   

2.
首届亚运火炬点燃者首届亚运会火炬点燃者是1924年、1928年两次代表印度参加奥运会的体坛元老布里格迪科·德里普·辛格。第一枚亚运邮票印度为庆祝第一届亚运会在新德里举行,邮政部门发行了首套亚运会纪念邮票,共2枚。面值分别为2A、12A.绘有火炬和亚洲地图的相同图案,并有英文“亚洲运动会”的字样。第一次设立女子竞赛项目印度新德里第一届亚运会设立  相似文献   

3.
<正> 在我们学习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的时候,不能不首先对它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Coubertin)的体育思想有所了解。《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帷幕已落。这次盛会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东道主——中国。它的标志不仅仅是金牌总数名列榜首,而且更重要是抓住了历史给予的契机,获得了许多金牌以外的收获,即“亚运”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亚运”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亚运”增强了我固外交的活力;“亚运”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些收获与体育金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是无法用数理来加以计算的价值连城的“金牌”。它启迪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再次审度。它揭示着体育兴衰与国家兴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真谛。  相似文献   

5.
为迎接北京第十一届亚运盛会,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体育博览杂志社合作编制的《北京体育观光图》近日出版。封面标有“·亚运·旅游·友谊·和平·”字样,该图设计新颖、制印精美,图面清晰,内容丰富、直观生动,具有民族特色,是受读者喜爱的中、英文对照的亚运体育与旅游观光用图。该图为对开两面印刷,正面1:4万“北京市区图”反映了北京市区建设新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四条环路上的四十多座立交桥,公园景点和主要的商业、旅游业、交  相似文献   

6.
目前,距亚运会的召开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为了配合这次大规模的体育盛会,本刊新辟“亚运回顾”专栏,目的是为了普及亚运常识,增强亚运意识。本栏首批稿件均为白雷执笔,谷世权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7.
<正> 四、顾拜旦的丰功近代奥运会的恢复和发展,与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顾拜旦(1863~1937)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承袭男爵爵位。由于深受英国教育家阿诺德的影响,而放弃仕途,投身体育工作。当时,正值法国为雪洗普法战争中战败之耻辱。举国大兴兵式体操  相似文献   

8.
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到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好宣传工作,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北长街小学李玉玲老师上了几节亚运课。我听了一节室内课,题目是“盼盼的家——简要介绍第十届一亚运会主要项目和场馆”。上课铃响了,李老师走进三(1)班的教室,高兴地说:“今天这么多‘盼盼’都  相似文献   

9.
<正> 举世瞩目,气势恢宏,收获丰硕,影响深远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胜利结束了。《人民日报》在10月11日的社论中指出:“北京亚运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全面、透彻地把握它还需要时间。”从目前已经反映出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北京亚运会在体育功能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十分丰富的,它发展和充实了体育理论的内涵。本文想就北京亚运会在体育之政治、经济功能的社会效应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厉智 《新体育》2006,(10):42-43
“女人的荣耀来自她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们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儿子创造好成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奥运会初期.连“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也曾态度坚决地反对女性参加奥运会。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的传媒中,常常把对体育最有创造和影响的人称谓“体育之父”,在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体育之父。德国历史上有三个体育之父,古兹牟茨(1759~1839年)是“德意志体育之父”,史书上把他称为“近代体育创始者”。德国的第二个“体育之父”是F·杨(1778~1852年),他是德意志国民体育之父,是德国体操的创始人。施皮斯(1810~1858年)是德国的第三个“体育之父,因为他的功绩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方面,所以又被称为“德意志学校体育之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影响了德国学校一个世纪。施皮…  相似文献   

12.
瞧这一家子     
又打亚运会了。写稿时舆论正吵闹着男足要拿亚运金牌,杂志出来时亚运会就已经结束了,打个赌,这块金牌能拿到吗?于是就觉得来自“现代足球鼻祖”的英国的鲍比·霍顿和上产的戚务生有一比——都是在前任输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上任,让球迷在输得都木了的时候又看到了几场胜仗,然后踌躇满志地奔向亚运会;都是在亚运对手不强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估计霍家军此次成绩应该不会太差);都是一人身兼国家队一国奥队两职既要有国家队的成绩又要培养国奥队的年轻人;四年前戚家军出征亚运拿了银牌给刚刚开始的甲A职业化火上浇了把油,四年后…  相似文献   

13.
仁川亚运会落下帷幕,但关于亚运会的讨论远未到达终点,从1974年到2014年,中国代表团的亚运参赛史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从与日韩争金牌榜第一到毫无疑问地稳坐“亚洲老大”,中国体育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仁川亚运会上出现了诸多新问题,也给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亚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将驶向何方?  相似文献   

14.
<正> §1.亚运会的诞生亚运会是亚洲运动会的简称,它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亚运会的前身是远东运动会和西亚运动会,它成立于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印度田联主席桑迪邀请中国、南朝鲜、菲律宾、新加坡、缅甸、巴基斯坦等十三个亚洲国家体育  相似文献   

15.
<正> 何东昌同志在去年举行的《中国学校体育》画册首发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通过亚运会的召开能激发起人民群众进一步的“体育热”,而带头“热”起来的应该是我们的学校体育.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十分重視体育.关键是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首先重视起来,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北京亚运会已经胜利闭幕了.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弘扬亚运精神,推动本行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学校教育界、学校体育界又如何呢?何东昌同志希望学校体育能带头“热”起来,应当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学  相似文献   

16.
北京您好!     
第十一届亚运会,神州北京用鲜花、彩旗、欢歌和笑语庆贺的节日开始了。盛况之下,人们怎能不由衷地感慨——体育,你本身就是荣誉世界东方最大的盛会在北京举行,各国朋友们首先把这项荣誉归于中华民族。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赞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为了这一天,中国人至少等待了近百年,其间许多志士仁人蹈海警世,拔剑悲歌,终于除却了“东亚病夫”的沉疴,迎来了今天的风云际会。亚奥理事会副主席希尔瓦视察了亚运工程之后,也说:“亚运工程非常漂亮,我为中国人自豪。”他认为亚运会的成功举行,显示了“不仅是物质和组织工作的就绪,更主要的是中国人的可贵精神。举国上下都把亚运会当成大事,出钱、出力、出主意,在这样  相似文献   

17.
陈庆伟 《精武》2012,(6):89-91
亚运会作为仅次于奥运会的大型体育赛事,其60年的发展历程亦如奥运会“自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894年成立至今,政治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过程中无处不在”一样,始终受到来自亚洲各务政治、经济发展和地区间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对亚运会的发起、初始、发展和深入等阶段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逐届研究发现,政治对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因政治经济原因,第1届推迟,第6、第8两届撤销承办权;亚洲第一大国中国因“两个中国”问题抵制亚运会23年等;体育对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各举办国通过亚运会展现了国力、民风,重塑了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加大了国际影响。中国通过亚运“会籍”问题的解决,更加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地位;南、北朝鲜在亚运会上齐聚一堂,表现了体育在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经创作了一首歌颂体育的诗《体育颂》,这首诗作广为流传,其中的段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本期刊载法国顾拜旦委员会副主任伊夫·布隆勒(yves Bonlongne)的两篇短文:《顾拜旦与体育教育》和《顾拜旦与“大众体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顾拜旦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他曾说过:“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而是为了教育人。”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完善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他复兴奥运会最根本的宗旨。“一切体育为大众”这一口号首先出自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之口也鲜为人知。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就不难发现,在基本原则第7条明文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是经常的、普遍的。活动的高潮是全世界运动员相聚在一起的盛大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法文版,与国内翻译出版的译文略有出入。)所以大众体育即我国所推行的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尹晓辉 《新体育》2011,(6):27-27
在中国体育博物馆,珍藏着一个的奥林匹克杯。 奥林匹克杯诞生于1906年,是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倡议,在1906年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通过的,旨在表彰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很大贡献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或其它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