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专业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专业思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专业思政系统设计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思政的实现要素,形成同向同行育人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两种不同的途径,二者在育人为本上是统一的,在育人目标上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专业教师思政育人协同工作是新时期高校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高校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提出的特色思政工作路径,其指的是将思政工作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思想,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同发展。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创新和应用,是我国马克主义教育理论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4.
培育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和育人功能的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以公民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上要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任务上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落实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具体任务;教学方式上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使命、特征、组织和途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思政大格局下,所有的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育人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本研究以“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深挖思政元素,并通过故事启迪、问题导向、对比教育、多媒体育人等途径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实现课程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日常道德实践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环境育人作用相结合,使高校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当今全面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特色、育人导向的必由之路.在"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融入妇产科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  相似文献   

9.
李文祥 《科幻画报》2022,(4):154-155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高校育人环节的两大重要群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维耦合关系,构建起了三者的成长共同体。而“三全育人”理念重新对教育理念进行了阐释,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完善高校育人机制体制、搭建育人平台、创新方法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贯穿育人的全时空,实现全过程融通、整合教育资源,达成高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专业课程多维度教学体系是高校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和课程保障体系九个维度为切入点,积极探讨构建农科专业课程多维度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与实践途径,为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服务高素质创新型“三农”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将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有机统一是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在依据.应将专业伦理教育贯穿于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生产实践中进行特色鲜明的专业伦理教育.探索将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协同育人的关键目标,以及构建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静 《文教资料》2010,(19):73-74
实现高校写作课教学和育人目标,需要建设凸显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导向作用,注重反馈评价的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是高校办学内在本质的应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文章结合福建工程学院实例,围绕"强化教育引导、增进教师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等4个方面,论述了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的实效性和持续性之举措。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普遍存在思政教育比较薄弱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在民族器乐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中,从立意——正心、渗透——入心、变式——稳心、撼魂——炼心四个维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四方面构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思政+专业”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育才+思政育人的教学体系闭环建设。  相似文献   

15.
董晓绒 《高教论坛》2022,(2):79-82,86
依据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高校心理育人既是一个独立运作的社会系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子系统。高校心理育人系统的良性运转,其本质在于适应功能、目标达到功能、整合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有序与协调。运用帕森斯AGIL框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心理育人存在育人主动性适应不积极、育人目标不凸显、育人资源利用不协调、育人文化滋养不充分等功能弱化现象。为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高校应通过回应现实,增进高校心理育人的适应能力;明确方向,创设高校心理育人的复合目标;整合资源,形成高校心理育人的协同效应;培育优秀文化,激发高校心理育人的内生动力来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优化,以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强  陈新兵  邓字巍 《大学教育》2023,(2):30-32+42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工类、材料类、生物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结合在高校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从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目标及思政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立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叶卉  姜晨 《科教导刊》2023,(21):59-62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作为实施教学、承载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功能单元,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育人功能。文章以机械专业中的机械制造类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思政素养,以期为本科/硕士生同类课程或相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赖丰  梁骏 《林区教学》2022,(2):17-21
推进书法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书法课程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审美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价值观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挖掘高校书法课程蕴藏着的丰富育人资源;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全新厘定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理念涵盖的功能定位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高校书法课程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着手,做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总体设计。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书法课程研究,实现专业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实践育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需要。为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在实践育人中应坚持新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遵循三个规律为客观必然,以力量整合为队伍保障,以继承与创新融合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