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了发轫、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成就斐然。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在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中缺少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深层观照。事实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身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日趋复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虔敬之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自豪之感认同中华主流文化、以开放之态应对西方文化。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基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该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卢骅 《文化学刊》2008,(2):48-53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在东北地区设置了流犯监狱,尚阳堡(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境内)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国家流犯监狱之一。被发配到尚阳堡的东北流人,与当地民众和驻守官军等共同创造了尚阳堡文化。他们通过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开东北文学艺术创作风气之先,为中国诗史留下许多精品佳作,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主持编撰出版了多部地方志书,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兴办教育事业,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东北,促进了东北农耕文化和地方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使之成为明清时期多民族聚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陶迪 《文化学刊》2023,(3):188-1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中亦具有重要基层性的特点;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掌握程度,对于其自身基本权力的保护,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故需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农民工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的需求和困境,通过更加贴近其内心的途径来提升其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文化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狩猎是我国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所用器材简单、场地要求不高、规则易行,男女均可从事。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狩猎课程,不仅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借着高校体育教育这一平台,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0.
杜华国 《文化学刊》2015,(2):121-125
基础概念的厘定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自"少数民族电影"诞生起就有着所指的模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影视人类学片等都在指称着"少数民族电影",其概念有过争议和讨论,但大多是在"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本体论下进行的。"少数民族电影"显然是类型视角下的称谓,本文以类型方法论初步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概念,并对与之相关联、容易混淆的学科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1.
影视剧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和科技力量综合呈现的商品,或者说艺术品,有着无法或缺的民俗文化表达的功用。少数民族影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深远博大的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更以自己的特异性和神秘性,对全世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鲜活、典型的符号象征,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挚的民族精神。滇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特点尤为突出的地区,其中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剪纸类型,这些剪纸类型广泛活跃在滇西少数民族民俗生活、信仰习俗、生产、仪式等方面,在用途、剪纸纹样和文化意蕴上彰显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滇西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已成为建设云南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只有把握由传统认知、社会发展和自身传承方式造成的发展困境,才能充分发挥云南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资源优势,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14.
罗杨 《文化学刊》2014,(4):88-97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为驳日本"满蒙非中国论"写就《东北史纲》,此书开启了国内的东北研究,也影响了其后学者对于"何为中国"的探讨。他从神话、疆域与族属等方面梳理东北古史,这些历史关系是认识和处理中国东北问题的基础,也是当时中国与日本争议的焦点。《东北史纲》因特定的时代使命,力证东北与长城以内省份同源一体,但不应忽略书中呈现出的东北之开阔和多样性,以及将原本处于天下格局中的夷夏关系,框定到有明确疆域版图内的国家时的紧张。  相似文献   

15.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表情达意的文字。特别是近二千多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典籍。其中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典籍——地方志产生、形成尤早,自周秦传承以来从未中断过。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晶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瀚、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首屈一指了。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历史学家、方志家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为此,本文试图就中国方志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以求救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真民族曾经两次崛起,先后建立了金和后金政权,金朝是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北方统一政权,而后金政权虽然兴起于东北,却发展成为统治全国的统一政权。纵观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有女真民族这样的历史际遇。  相似文献   

17.
奇袭庙岭     
《临江文史资料》编者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我国,而蒋介石集团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东北人民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卖国投降政策,挑起了拯救人民,收复国土,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历史重任。东北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武装——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它就像一支火炬,点燃了东北的抗日烽火,成为照亮中国人民希望的火光之一。1934年1月,杨靖宇同志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从柳河界进入临江县境界(浑江市)开展抗日活动。成为临江县当时第一支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他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临江的山山水水,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临江成为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前哨阵地之一。他们的业绩和脍炙人口的战斗故事,流传在临江人民中间,许多、许多……但因各种条件有限,本期只能发表“抗联”在临江区范围内的部分战斗。  相似文献   

18.
七道沟之战     
《临江文史资料》编者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我国,而蒋介石集团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东北人民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卖国投降政策,挑起了拯救人民,收复国土,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历史重任。东北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武装--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它就像一支火炬,点燃了东北的抗日烽火,成为照亮中国人民希望的火光之一。1934年1月,杨靖宇同志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从柳河界进入临江县境界(浑江市)开展抗日活动。成为临江县当时第一支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他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临江的山山水水,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临江成为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前哨阵地之一。他们的业绩和脍炙人口的战斗故事,流传在临江人民中间,许多、许多……但因各种条件有限,本期只能发表"抗联"在临江区范围内的部分战斗。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精神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对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同时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谋求文化自强不竭的动力。通过分析影响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因素。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出加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途径。既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出发,营造文化氛围,完善文化理论建设和打造网络传播平台,并且创建长期、有效的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体制。又要从学校教育方面出发,开拓多种形式教育模式,完善高校中华文化教育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徐旭 《生态文化》2010,(3):18-20
在一篇短文里,浓缩了那段让炎黄子孙牢牢铭刻在心的历史。在夹叙夹议中,作者带领你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如同目睹了那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场面和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今日中国之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