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这些语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化,而且部分词语的出现更是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在"裸"族词汇中,出现了诸如"裸奔""裸退""裸婚""裸官"等新词,与此同时,"裸"字的语义、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基于网络中的"裸"族词汇现象,分析其词汇特点,并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社会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一定的语言,忠实地记录着、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近几年,随着“光棍节”的流行,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步产生了一批与“光棍节”密切相关、富有鲜明特色的“光棍”族新词。这些“光棍”族新词的出现,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个性化走势,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诸多种类的网“客”,产生了一大批“客”族新词。这些网络“客”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对网络“客”族新词产生的语言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的原话主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孝通于20世纪末提出文化自觉,是针对中国文化面临后现代主义文化(时间)的颠覆和全球文化(空间)的冲击而提出的应对思想。  相似文献   

5.
夏历  刘芳 《文化学刊》2011,(5):104-106
本文以近十年(2001—2010)产生的汉语新兴族词为研究背景,从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新兴族词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汉语新兴族词在产生与发展中,批量复制生产,颠覆、解构原有词语的语义内涵,对已有词语变异使用,使词语含义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都展现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姜德福  刘彬 《文化学刊》2012,(1):164-168
基督教在近代辽宁社会的传播,除了得益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对清王朝"教禁"的突破和辽宁社会存在其传播的土壤外,其采用的传播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今天的文化发展与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的观点。"代替论"的错误首先在于把"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的文化"、"学校的文化",混淆了表属性关系词组与表领属关系词组的区别。其次是简单地与"企业文化"研究相提并论,而忽视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最后莫须有地将20多年来的校园文化研究戴上"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等帽子,凭想象地创造出一个"学校文化研究"的"国际趋势"。"校园文化"概念的产生与广泛运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约定俗成性,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已初成体系。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就要坚持本已稀缺且被实践检验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本土概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负载词大量出现,如"双赢"、"福娃"等。对于对外新闻报道工作者而言,准确无误地译出文化负载词,其难度和意义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张雪阳  王鹏宇 《职业圈》2012,(18):160-160
一、关于社会许可 社会许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其不同的标准,与所在习惯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密切相关。是公民自主决定.市场调节的产物。我认为.社会许可是公民的广泛的心理习惯。也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多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正因为社会许可时一种心理习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展的不可预知性,这也就致使部分社会许可行为在国家的管理之下是要受到一定限制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社会许可 社会许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其不同的标准,与所在习惯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密切相关。是公民自主决定.市场调节的产物。我认为.社会许可是公民的广泛的心理习惯。也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多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正因为社会许可时一种心理习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展的不可预知性,这也就致使部分社会许可行为在国家的管理之下是要受到一定限制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2,(2):181-183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他自己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3):29-29
罗立桂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当社会能够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2,(6):165-168
《将军族》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两极化"的叙事方式,即在作品中充满了过去与现在、年轻与衰老、悲与喜、崇高与渺小、堕落与升华等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共存于文本中,使小说在情节发展、心理刻画、意蕴表达、风格情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意义丰盈厚重。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歌谣是反映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民族旅游逐渐走向市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纳西族歌谣文化的旅游功能,发挥它在旅游景观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文章对纳西族歌谣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育素材。该文聚焦于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文化,在深入研究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美育价值,探讨如何在丰富中学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以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受到冲击,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如何在抢救保护“非遗”的基础上,使教育效果深入人心,使文化传播兼具深度和广度,实现活态传承,也是从事美育事业的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宋望 《文化学刊》2011,(6):28-32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与强大的代表。然而,纵观今日国内之大学,有几所大学可以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有几所大学真正地理解了"育人"这个理念并加以实施?答案令我们惋惜。今日之大学问题毕现,已失去了大学应有的风采。本文分析了今日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理想中的大学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陈丽萍 《文化学刊》2010,(1):106-109
言语交际的社会性决定了言语交际总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言语交际的文化背景就是社会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制约着言语交际的表达,从民族、地域、时代、社会心理等几个因素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从而有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文人特别是科举文人大量存在官年与实年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有现实利益的诱因,又有文化心理的原因。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的演变中,某种程度上形成的"诚即真"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颇为奇妙的表里不一又和谐共存的现象。不仅官年与实年方面如此,而且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现实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