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老师在2004年《人民教育》第18期上的教学漫笔:“我曾经听过一些新课程的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和专家非常自觉地拒绝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扩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合作、讨论,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对此,笔者在深以为是的同时联想多多。我们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  相似文献   

2.
石砾 《新疆教育》2012,(23):169-169
1新课程真的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即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3.
朱瑛 《河北教育》2011,(10):10-12
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教师、专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有的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因此在不同级别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上,就出现了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的现象。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究竞应...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播知识的主体,而更应当具备的是怎样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教师开始忌讳讲了: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尤其是一些语文公开课、评优课,教师怕走上烦琐分析的老路,背上“填鸭式”或“满堂灌”的黑锅,他们谈讲色变,总是绞尽脑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教师大都以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  相似文献   

5.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6.
朱瑛 《福建教育》2005,(6A):15-17
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重视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是,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7.
朱瑛 《湖北教育》2005,(4):24-26
我曾多次置身不同级别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在感受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的同时,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亦感到我们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听课中,我们就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  相似文献   

8.
梁兴媛 《甘肃教育》2014,(24):79-79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得多一些,教师讲得少一些,让学生多动手,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呢?一、教师少讲,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的前提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内容少讲;简单易懂的少讲;学生似懂非懂、难以理解的问题少讲。但是,少讲并不是不讲,少讲则要求教师要引得妙、问得精、拨得巧,教  相似文献   

9.
笔曾多发参加不同级别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在感受新课程理念给语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亦感到我们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语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  相似文献   

10.
不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若是公开课、比赛课 ,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 ,让学生讲 ,还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真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吗 ?其实不然 ,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与“灌”、“填”是两码事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 ,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播知识的主体,更应当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老师开始忌讳讲了,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尤其是一些语文公开课、评优课教师谈讲色变,生怕走上繁琐分析的老路,背上填鸭式或满堂灌的黑锅,总是绞尽脑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教师大都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存在以下问题:一些语文教师不敢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泛滥: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提问缺乏含金量: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5.
周宝凤 《考试周刊》2011,(46):97-98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以下几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上课不要多讲并不代表少讲或不讲。  相似文献   

16.
为了纠正过去语文课堂“满堂灌”的毛病,一些专家提出语文教师要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一来,有些教师又很怕讲了,他们错误地认为讲就是“灌”,讲就是“注入”,讲就是“填鸭”。还有人提出,一节语文课教师的讲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是不合格的课。  相似文献   

17.
yiqingyuan     
在新课程中,有好多人倡导教师要少讲、这里的少讲不是不要讲,而是“精讲”.“讲”,我认为还应是教师的基本功(第一功底)。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全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锻造这一本领,新课程中,学生、教师都是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这才构成一个“教学”整体、教师教,就是要讲——讲清楚、讲准确、讲生动、讲丰富,有抑扬顿挫、有艺术感染、有逻辑震撼、  相似文献   

18.
对语文学科的现状,不论局内人(教师、学生)还是局外人(社会各界),都很不满意。语文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了。改革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小心的是,不要“跟风倒”,不要为追求“时髦”的教法而陷入误区。误区一:老师少讲甚至不讲就是有水平。为避免背上“满堂灌”的罪名,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怎么敢“讲”课了,要讲最多也不超过30分钟(这似乎是个“分水岭)。上课程式大都是:学生自读、讨论,老师答疑,课堂练习。尤其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老师们更是以少讲为时髦,“惜讲如金”,似乎都在较着劲比谁更“寡言少语”。而评委们也大都倾向于认为:讲得少的“更有水平”。有一堂语文公开课,老师总共只讲了5分钟,被评为一等奖。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这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本文对语文教学行为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一、贯彻“精讲多练”原则精讲,首先是要少讲,教师讲得多就不可能是精讲。但少讲并不就是精讲,精讲要讲在点子上,讲在问题的节骨眼上。只有精讲,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离开了精讲,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突出。教师在精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