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结瞬间作永恒———随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摄影采访追记江式高1997年2月20日凌晨2∶30,我突然被电话铃声叫醒,编辑部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小平同志逝世了!我立即赶赴报社,编辑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图片专版。面对一幅幅自己拍摄的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照片,我...  相似文献   

2.
小平同志,我多么想再看到您、采访您!———采访小平同志七次沪上过春节追忆陈毛弟1997年2月20日凌晨2时许,一阵急遽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是远在国外的女儿第一个向我报告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我不敢相信,急忙打电话向解放日报夜班编辑证实,内心多么希...  相似文献   

3.
范慕韩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机械工业战线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家计委原副主任范慕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5月19日7时2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范慕韩同志,1917年2月18日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西义村,1...  相似文献   

4.
无限深情的凝聚——人民日报报道邓小平同志逝世侧记王欣2月19日,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人民日报的全体同志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投入到悼念邓小平同志的报道中,发表了大量悼念文字和照片。2月20日,在一版以突出位置刊登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和大...  相似文献   

5.
“石”与“担”查启森《档案学概论》(吴宝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第20~21页上有这样一段记述:“秦始皇处理公文也有‘日读一担’的记载,一天要看100斤文件,该多么不便是可想而知的”,来说明竹木简牍的笨重。这里所说秦始皇“日读...  相似文献   

6.
1976年秋天,著名诗人郭小川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他生于1919年,逝世时才50多岁,令人惋惜。近读《人物》杂志1994年第4期金凤写的《诗人郭小川的秋天》一文,又一次勾起我对诗人的回忆:那是1964年2月24日,诗人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报告文学。诗人不讲诗,而讲报告文学,是何缘故?这里需要先交待一下背景。1962年秋,郭小川从中国作家协会调到人民R报当记者。1963年1月17日,以民日报门出他写的通讯怕银世界的黄金季节》。当时人们又把它列入报告文学的范畴。写林区工人的生产,帕银世界的黄金季节》并不是第一篇,但它一出…  相似文献   

7.
2002年10月26日晚,我像往常一样点开“人民网”,不料,这样一行文字赫然跃入我的眼帘:《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因病逝世》。随手又点开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中国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逝世》的字眼亦刺疼了我的眼睛。他———中国报业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作为新当选的党的十六大代表,却未能参加这次历史性盛会,就在会议召开前夕的10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办公室里,阖然离开了人世。泪水,禁不住充满了我的眼眶,许中田同志在商丘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他的声音,似乎…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信息·动态讣告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图书馆管理专家,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皮高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8年3月1日20时30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8岁。皮高品先生,湖北嘉鱼人,1900年9月9日出生于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自幼聪...  相似文献   

9.
三请钱三强     
今年6月28日,是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先生(1913—1992)逝世四周年。回想起他对原子能科学的伟大贡献,尤其是晚年对科学技术出版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使我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从“红领巾”时代起,钱三强先生就一直是我心中仰慕的杰出科学家。1964年10月16日,当时我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就为我国有钱先生那样卓越的科学家而兴奋和自豪。14年后,在大学时代,我读了钱先生的不少书和文章,更加爱戴和崇敬钱先生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见到这位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哀思──上海滩涌动邓小平图书热王雪明学习是最好的悼念。连日来,上海新华书店“邓小平图书专柜”前人头攒动,上海市民纷纷购买邓小平读物及画像,了解和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丰功伟绩,以寄托申城人民深切的哀悼之情。2月20日,惊闻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  相似文献   

11.
黄鸿森 《出版史料》2007,(3):103-10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周志成编审因患癌症于2006年5月18日在北京逝世。第二天,我接连接到百科同仁王渝丽女士和过西燕女士的报丧电话,噩耗传来,心头如受重击,痛楚久久未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戴邦看到陈力丹同志的新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我不由地回想起11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我在那次会上曾讲过:...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1983年创刊时,我正在经济日报云南记者站工作。由于经费有限,第一年没有订阅,有时到省委宣传部或图书馆找来一读。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有许多应该说而不能说,应当写而不敢写的束缚。读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闻记者》,精神为之一振。刊物上所登的采访、写作体会和培养人才的文章言之有物,很受启发,所以第二年我就订了一份。读了9个月后,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50周年的1984年10月16日,我就踏着红军当年的足迹走上了采访的征程。经过368个日日夜夜的奔波,我终于在中央红军走到陕北吴起…  相似文献   

14.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王重民教授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他1975年含冤逝世的二十来年里,也正是我在北大图书馆学系读了本科四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图书馆工作期间。这一段时间中,极“左”路线干扰着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王先生身处逆境,我们作为他的弟子,...  相似文献   

16.
一首难忘的歌久违了同学们编读往来●刘冬木易恕我直言,座谈会发言之类的官样文章,我一般是不看的,因为读起来往往味同嚼蜡。但是发表在《北京档案》第三期的《再回首兰台恢复高考20年》一文,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首先是笔法新颖。作者借鉴了...  相似文献   

17.
王海群 《青年记者》2005,(10):44-45
8月15日、16日,《读新报》连续在头版刊发了致读的信:“为做大做强《读新报》,我报社拟剥离经营部分组成传媒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我报从即日起休刊。从8月22日起至8月28日止,《读新报》的整订用户,可凭订报收据改订《生活报》、《老年报》或《家庭保健报》,如不希望改订,可凭订报收据到《读新报》社退取从休刊之日起到年底的订报费。在邮局订报的用户凭收据到邮局退取订报费。  相似文献   

18.
据《财经》,美国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奥黛塔2008年12月2日逝世,享年77岁。这位民权运动的象征人物,70岁高龄在台上演出时依然充满激情,时间丝毫没有削弱她乐声中的力量。2004年,奥黛塔接受美国公众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民谣和我贴得更近,歌里有我的故乡、我的亲人和族人,  相似文献   

19.
杨学 《出版史料》2012,(4):113-115
2011年11月19日“南粤校对名家”侯毓霖逝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我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2011年8月19日下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六十周年庆典大会的签到处,已被血液病痛折磨多年的他,和我打招呼时精神还不错。  相似文献   

20.
他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已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李年贵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十几年前两次采访他老人家的难忘情景似乎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9年8月28日早晨8点多钟,新华社总编室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小平同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