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疑,对我们新闻工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记者察疑,能够去伪存真,去瑕存瑜,有利于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助于开掘报道的新意和深意,有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编辑察疑,则是发现差错、消除差错的一(?)。古人有言:“纤维皆审谓之察。”我们做编辑工作的,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细察于微观。别人看书看报,有时候可以“一目十行”,一瞥而过,  相似文献   

2.
李锋 《编辑学刊》2023,(2):97-100
由于科技类图书专业性强,内容艰深,因此编辑加工难度高,易错点多。带着怀疑精神对此类书稿进行编辑加工,能够有效地提升对书稿的加工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编辑工作更能够得到作者的认可。培养怀疑精神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编辑自身知识储备与积累,二是出版社制度引导与培训。在具体编辑加工中践行怀疑精神需要坚持三个原则:疑之必有据、疑之必有效、疑之必有结。如此编辑方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张萍 《新闻传播》2008,(1):44-45
问题意识也可称作质疑精神,它要求记者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发问。恰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长于疑,善于问,是记者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问题意识究竟该怎么运作呢?  相似文献   

5.
陈红 《科技与出版》2012,(10):58-60
校对质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就什么是"疑"、为什么会存在"疑"、校对是否要质疑、校对如何质疑及质疑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7.
马秀花 《大观周刊》2012,(28):229-229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红梅 《大观周刊》2011,(34):158-158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许颖琳 《大观周刊》2013,(12):146-146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完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充学习中,教师要担教学中学习质疑,使学生在疑中思考、在疑中探索、在疑中学到新。  相似文献   

10.
事有所成,须学有所成。要学有所成,在读书中有新的收获,学习方法极为重要。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学者公认的治学经验。学贵有疑,这是明朝人陈献章推崇的观点。他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大观周刊》2011,(26):60-60
质疑是启迪科学探究精神之本,开发创新潜能之源。教师可从信任、欣赏学生,激发质疑的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培养释疑的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13.
杜忠峰 《新闻传播》2007,(1):44-44,46
“得言不可以不察”这个命题虽说听起来有点文言文的学究味,但在今天其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大众传播盛行、人们越发依赖传媒了解外界信息的今天,我们如果对新闻、广告、娱乐等信息保持“得言而察”的精神,那么。我们就不会为流言所蒙蔽了眼睛,不会为不良信息玷污了自己的心智,不会为不正确的舆论操纵自己的言行,不会为虚假广告而上当购物。  相似文献   

14.
闻浩  凌桂芳  鲁立 《编辑学报》2012,24(6):534-535
"不崇洋、不唯书、只求实"是已故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对医学研究精神的归纳,同时可作为医学期刊编辑所应弘扬的"不盲目崇洋、勇于质疑、求真务实"精神的凝练。文章从不崇洋、不唯书、只求实3方面探讨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精神,以期为同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直不疑,西汉时期南阳人,官至御史大夫.直不疑处世低调、为人厚道,时人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直不疑担任郎官之职时,共居一室的同僚因事请假回家,误将他人黄金带走,丢失黄金的郎官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为此向失主道歉,并买了黄金予以赔偿.后来请假的同僚归来送还了误拿的黄金,真相大白,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深为惭愧.直不疑升任中大夫时,有人在上朝时污蔑直不疑,说直不疑与嫂子私通.直不疑闻听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随后便不再辩白.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词典里对“平衡“一词的解释是: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新闻调查》在对记者提出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中就包括:冷静、客观、平衡、深入、质疑、人文,同时要求记者做到以下四点: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由此可见,“平衡”不仅是在做人、做事上尤为重要,在新闻报道中更是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茹梅 《大观周刊》2011,(2):212-212
“问题意识”即数学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从而提出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荒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彭加木这位死于科学考察,至今尸骨难寻的杰出科学家,多年来备受新疆各族群众的热爱。我是一位新疆的新闻工作者,多年来,对有关彭加木的报道都会保留一种职业的关注。令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这两年一些媒体关于寻找彭加木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新闻报道中公开出现了“疑似彭加木”的新闻报道词汇。“疑似”的背后在对科学家心怀再次崇敬之情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质疑质疑个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当前,每一家新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新闻报道的组织策划,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又不能不看到,有的媒体在进行策划时,又往往对上面的精神掌握较多、较透,而对下情、民情却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和体察,导致采编的稿件(节目)、版面(栏目)反映上面精神的多,反映下面情况和呼声的少或不够充分。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反映受众的需求少了、弱了,党性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因此,改革新闻报道应从组织策划开始,从受众的需要出发,使采写编辑的稿件成为受众喜看、爱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杂志要进步,论坛要发展,离开“批判”和”际疑”,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正如同古人所述“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档案界》论坛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轮子如何才能不停地转动呢?这就必须有会员朋友们来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