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视听》2023,(10):115-118
现实生活的日益媒介化使得“展演”一词有了新的实践意义,也为成年初显期群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呈现出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与数字空间逻辑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媒介化视域出发,剖析15位成年初显期受访者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发现该群体在角色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体现出该群体的数字展演所承载的意涵,包括对于主体认知的挖掘、符合社会期待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现如今流行的"丧文化"潮流的解析及思考,从而引申出"丧文化"在品牌营销中的角色分析,思考如何规避"丧文化"中的负面意义,利用其正能量与品牌更好地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品牌营销及宣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1):45-51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的文化属性是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源泉。在文化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人们对档案的文化属性认识还不是很清晰,这直接影响到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笔者从档案的属性、档案是不是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档案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纠葛等几个问题切入,分析了制约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的几个重要因素,针对档案馆参与地方文化事业规划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两个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源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宗旨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符号本质。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类整个文化系统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人类在语言活动中对世界的把握实际是修辞性把握,修辞力量是语言符号内在运动的表征,人对世界的把握的过程也就是"修辞构型"过程。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是符号的动物也从而走向了人是修辞的动物。  相似文献   

11.
李安安 《青年记者》2006,(24):34-34
我国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媒介文化已经初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特征:商品化、齐一化、平面化,文化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娱乐风潮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  相似文献   

12.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3.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丧文化也呈现了“反讽”的形态与功能,并把反讽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从而成为当代青年阶层网络文化的公约数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明星的"群殴奇观"是消费语境下当代文化传播最具时代意义的症候之一。本文认为,"群殴奇观"凸显的是对文化明星从"文"或"讲"到人身的全方位围攻,而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和媒介的大力炒作,终使它变成了精英圈层强加给文化界的"文化暴政"。它反证着在我国建立理性、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17.
这里原是全国仅有的保护最好的皇家粮仓,它与故宫同龄,见证了六个世纪的京华烟云,据说是老北京风水最好的地方。如今,它要成为一条餐饮休闲街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活动空间。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影响着同时代媒介文化的发展与特色。当今,媒介文化在私人领域彰显的情况下,呈现出私人化的特色。但媒介文化过度私人化则容易导致忽视公共性、侵犯他人隐私、流于媚俗等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