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兵 《民生周刊》2023,(10):27-29
<正>“作为家长,对短视频一禁了之,是最省事却可能是最失败的做法,因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辨别、选择与自律。”孩子沉迷短视频,怎么办?没收手机,采取“打”或“吼”等强制手段干预,有时,一禁了之的效果并不佳。如何解救被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注意把控孩子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减少自身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本书提及的“富二代”,不仅仅是指“富一代”的子女,还包括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家长“回收”的却是孩子的懒散、自私、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发出感慨:现代家长该如何教子?“富二代”该怎样教育?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子体会,专门为现代家长打造了这部教子手册。  相似文献   

3.
在孩子打完防疫针后,有些家长给孩子吃些小鱼小虾等发物,目的是让防疫针“发”出来,效果好;还有的家长则相反,他们认为必须忌口,才可能有效果,很多食物都不敢给孩子吃。在农村,上述做法更为多见。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无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分数和命运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惊愕与茫然,分数怎么会跟命运扯到一块儿呢?这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分数和命运的确是有关系,而且是不可否认的关系。大致看来,分数与命运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分数=命运,另一种则是分数≠命运。先说分数=命运吧。分数给家长提供了检测孩子学习情况的便利,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分数就相当于自己的面子。而对于孩子而言,“分数”却是个可怕的字眼。考的分数符合或高出家长的要求了,他们会眉开眼笑,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即使是很昂贵的东西,他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买来。但如果考的分数低于家长提…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8,(2):8-8
青涩少年版——青春冲动的诱惑? 现状:据媒体报道,一位父亲无意间听到年仅12岁的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说“我都结婚三次了”,这样的流行语在一些刚上初中的孩子之间流传,让家长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6.
教育版面承载的内容很广。意义很重,看起来纷繁,实际最终归结到一点,核心便是“为了孩子”。作为一名教育版面的编辑。思索更多的是做什么样的内容更贴近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途径又是什么?经过多年的编辑工作,我觉得“家长”是我们了解孩子,展现孩子世界。  相似文献   

7.
成长档案袋     
孩子的成长过程用什么才能准确地记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当父母的能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即为孩子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的话,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有一个无言的证明人了。那么,家长怎样为孩子准备和保管这个成长档案袋呢?我提出以下建议:准备一个(或几个)牛皮大纸袋或几个塑料夹子,分类保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照片类、获奖类、日记类、特色类、家庭大事记、心桥类,所有的档案袋都装在专门的柜子里,以便取用。有些档案袋如果太大,可以分成几个小档案袋,专柜取放。例如照片类档案袋,家长可…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当作家的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答道:“我要当杀手!”这位作家惊骇之余,不由得感慨当今电视节目中凶杀镜头之多。在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杀手竟成了孩子们崇拜的对象。一位家长深怕电视中过多的拥抱、接吻镜头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每逢出现这类画面,就叫孩子蒙上眼睛,以致无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片子。孩子不乐意了,说:“电视中尽是这类镜头,叫我怎么蒙啊?再说,你不在的时候,我还不是照样看?”闹得家长竟无言以对。以上是笔者从报纸杂志上随手摘下的几则,类似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在现实…  相似文献   

9.
赵志强 《大观周刊》2013,(7):122-122
在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存在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大部分学生由于计划生育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接受了不同的教育。许多孩子达不到父母“望子成龙”的目标.得到的只能是家长所赋予的职责与压力.故而许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心生畏惧,对老师的严格要求由怨生恨,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同时.这些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小皇帝”们,由于从小受到了家长们的加倍宠爱。于是也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在学校我行我素.无视学校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所有这一切又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打击.故而更加的自暴自弃.自卑自怨.更加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赞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特殊群体的汇聚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而针对这些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感情教育,我认为是教师培育师生感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六一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现在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孩子一出生,便要源源不断地花钱,数年之后的教育经费,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家长们绞尽脑汁从各方面培养孩子,不但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还要培养孩子的财商。那么,如何为孩子理财?  相似文献   

11.
名刊要览     
不要养育过度 美国的家长中,过度的培养教育案例屡见不鲜。如今一股新的革命潮流正在兴起,其目的便是要扭转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投资。“养育孩子要简单”“给孩子自由”,虽然这场革命的名字很多,但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过度关注孩子有害无益,真想要孩子未来能成功,那就要学会什么时候放手。  相似文献   

12.
吕军 《大观周刊》2012,(35):230-230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们,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2,(4):106-107
<正>唐诗里藏着名山大川。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旅行?他们中的“登山冠军”是谁?哪座名山在唐诗中的“出镜率”最高?边塞军人白天煮饭的锅,晚上用它做什么?你知道藏在唐诗里的山都是什么山吗?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曾在哪座山下“结义”?……《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三·山川篇》中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可怜天下父母心”,婴儿的入托、入园问题,牵动着多少父母的心。“你的孩子放进去没有?”“你孩子的幼儿园条件好吗?”“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这些常常是年轻妈妈、爸爸们的话题。多少家长为孩子的入托、入园而奔波忙碌。市政府把这一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5.
记得是这篇通讯见报那天晚上的下班路上。一位朋友说,《让孩子给你打个分吧》写得好,独辟蹊径,建议我读读。我读了,有同感。孩子是社会的希望。作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成才,真是办法用尽:“或者耐心启发,因势利导;或者高价聘师,买乐器,走艺术之路;或者物质刺激,能考双百分,就给你买这买那;或者限制活动,死啃书本;或者冷言刺心,板子触肉……作为社会,介绍培养儿童成才方法的文章,不说是汗牛充栋吧,也是经常能拜读。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对这些方法,孩子们是赞成,还是厌恶?是有效还是无用?不要说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它,即使是我们的记者,我们的文学家也很少从这方面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丁晓娟 《大观周刊》2012,(30):207-207
“纯净水”“达人” “灌水” “槑” “菜鸟” “”等网络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口语和作文中,这些求新猎异、天马行空的词语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费解。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还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还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当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呢?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全盘接收?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网络语言,更应该掌握中学生心理,从而对网络语言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18.
谷倩 《大观周刊》2012,(15):190-190
我们知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改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必然逆反”。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正在为家长们解惑。我不以为然,你是老师,学生在你面前敢吗?他下面的话却掷地有声:“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我的某根神经瞬间被触动。  相似文献   

20.
灰色学费     
没有人要求他们为孩子付这么高的学费。从国家政策上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们也不应承担这样高的费用。但现实是,他们宁肯节衣缩食也要去花这些“额外”的钱——这些从明而上看不到的“灰色学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