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的时代似乎从未过去,甚至还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其中,男性反串作为短视频中的一种独特存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也与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结合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经典理论,认为这一形象建构的动因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关。另外,通过对身体、话语、场景三个层次的分析,归纳了短视频中的男性反串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心中建构的。最后,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短视频中男性反串现象的建构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吴夕雨 《新闻传播》2023,(11):52-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土味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传播类型,并以其原生态的呈现方式、洗脑性的话语表达和世俗化的叙事内容快速地走向了公众视线,更多的底层青年、社会边缘人群利用短视频方式表现自我、抒发自己。本文以“土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考察短视频背后的世俗化逻辑,分析处于边缘地带的底层人群表演式呈现下的话语对抗,探究土味短视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娱乐治理宏观政策为背景,分析短视频平台在社会碎片化和UGC模式产生众多噪音式的亚文化圈层,主要针对抖音中的土味亚文化,以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表征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技术赋能的视角,在娱乐治理背景下分析审丑传播符码展现的亚文化风格、网络狂欢和仪式抵抗,以及被融合收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亚文化与短视频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别阐述短视频对亚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短视频传播有助于丰富受众的多元文化认知,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但由此产生的负面亚文化也会扭曲新一代群体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平台加强重视与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促进经典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的标签,迅速在网络蹿红。  相似文献   

8.
杨光  石磊 《编辑之友》2021,(10):80-86
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是近年来短视频创作的潮流之一.它以集体记忆吸引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助推情感消费,带动经济变现.媒介场景的创新和翻拍文本的"生产性激活"触发了用户的情境沉浸,并带动了情感消费与意义消费下沉延伸至个体日常的文化实践中.在欲望表演与言说狂欢的叙述策略背后,被解构的经典影视剧形成诸多语义场,反哺主流文化的意涵,刺激亚文化消费的流行.短视频翻拍存在创作的低俗化、雷同化、过度演绎、版权纠纷等问题,需要创作者、管理者与受众等多方合力,共同解决,从而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相似文献   

9.
吴世文 《今传媒》2010,(8):179-181
进入2010年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
吴世文 《报刊之友》2010,(8):179-181
进入2010年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的标签,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已成为网络消费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娱乐性和颠覆性。青年作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是网络广告营销的主要对象。尤其是网络视频广告的制作中,典型地体现出亚文化作为商品符号的植入。本文从网络视频广告的消费特性入手,从内容与形式创新分析网络视频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马宪刚 《今传媒》2012,(1):138-139
亚文化人群已经逐渐浮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主流的被关注人群。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定位已经无法对一部分亚文化人群进行性身份定位。本文运用性身份定位理论通过对同性恋、伪娘、人妖等亚文化人群的文本分析,来重新设计新的性别符号从而对亚文化人群的性身份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3.
桂涛 《新闻前哨》2020,(3):69-71
"吃播"顾名思义即直播吃饭,早在2013年于日韩两国兴起。随着我国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借助哔哩哔哩、美拍及快手等平台,以"吃饭"为主要内容,用博人眼球等方式,呈现奇观化效果的"吃播"视频。本文从"媒体奇观"的理论视角,探析"吃播"短视频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性,透视其表象背后文化、社会心理和商业性多种因素的纠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而短视频等"快消"文化的出现导致表演、播音主持专业高校招生和在人才培养及实际就业上出现不衔接、不对等的情况.文章站在新媒体传播的角度以各专业的立场对这两类学科融合路径进行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出现,土味文化得以被催生。土味文化是近两年在网络上迅速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它由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共同构建,一方面,它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另一方面,它缔造了都市青年的审丑狂欢,也影射着他们的逃避心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难逃被资本和主流话语收编的命运,却也揭露出中国青年所处的某种集体困境。  相似文献   

16.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激活了农民和乡村的"可见性",促成了农民的"出场"。乡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背景"被嵌入叙事结构中,农民在经济生产、文化传播、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表达、能动创造和自觉振兴的意愿得到展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一派热闹且多元的景象。同时,随着商业资本和城市文化的入侵,农民的身份被表演,创作被褫夺,主体被遮蔽,农民主体性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也面临诸多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性别理论对二元对立的生物决定论的瓦解,两性的媒介性别形象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而附着于社会背景之中的流行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本文将在"女性与媒介"的研究视角下对台湾流行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解构,期待有助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并尽可能把握台湾流行乐所呈现出的性别角色和蕴含在性别符号中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刘荃 《传媒观察》2011,(4):38-39
"网络豪放女"和"XX门"是近几年来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其表征都是对性别形象尤其是女性性形象的暴露与消费。这些性信息不仅存在于网络中,而且会渗透进传统媒介并迅速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豪放女"与"XX门"  相似文献   

20.
"佛系青年"作为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新表征,不仅包含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单向误读与归顺,也有传统文化反向于亚文化的引导与招安。以"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佛系"与"非佛系"青年的综合对比,概括出当代"佛系青年"所持态度及理念的主要特质;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佛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