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侯孝贤电影作品的研究,探讨侯孝贤长镜头艺术对长镜头美学的继承与发展,长镜头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侯孝贤长镜头风格艺术性,以期系统地研究侯孝贤的长镜头艺术。  相似文献   

2.
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台湾电影中流砥柱的侯孝贤,是一位非常具有个性风格的导演。他导演的电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真诚质朴的关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恬淡、自然、达观的诗意意境。其导演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材内容的庶民文化特质、拍摄观念的自由与执念、艺术效果的"冰山"与"火炉"。侯孝贤奠定了台湾新电影的基本风貌,他的导演艺术风格,是其外道内儒人文情怀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3.
韩笑 《文教资料》2013,(29):95-97
侯孝贤是全球化语境申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大陆内地的第五代和第六代新电影运动相比,他的电影创作风格不但具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因此,通过对侯孝贤电影艺术风格,尤其是其叙事风格的研究,试探寻找出其个人艺术观念和拍摄特点,对新一代电影人来讲,其意义重大。本文尝试从侯孝贤电影的叙事主题、建构和策略三个方面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锐导演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姿态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其中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界里旗帜性的人物,生在台湾这样一座磨难重重又漂泊无根的悲情城市中,他所导演的电影自然大多带有悲伤的情调,他以身为一代大师所具备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拍摄了从"苦涩的青春"到"沉重的历史",再到"异化的现代"三个阶段的"悲情"电影,从电影中可以读出他对台湾及台湾人民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论传记电影的完整镜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影镜像理论的探讨,提出西方优秀传记电影是更加完整的镜的观点。西方优秀传记电影的真实性、精神多层次性和解放性,成为其更完整的镜的三个维度。传记电影的观影体验可以延伸到现实之中,传主形象成为可以触摸的东西,传记电影具备深刻的心理属性,这些都是传记电影和普通电影的不同,导致西方优秀传记电影成为了深富人文价值和美学含量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7年起台湾电影复苏时期后的几部代表性电影的影片标题的英文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和中文题目以及影片内容的关系,对几部代表性电影标题翻译的质量作出初步评价,同时对部分电影标题的翻译给出改善性建议,希望对电影标题翻译这一较为空白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在关涉“文革”叙事的新时期小说中,借助于语言媒介而获得了足够的呈示空间。本文通过对身体与语言的相互“糅合”的分析,努力探寻隐藏在身体与语言背后的政治伦理和民族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8.
潘杨 《华章》2011,(23)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本文就电影艺术的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电影发展前景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服饰在电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表现角色性格、奠定电影色彩基调、反映时代背景、推动剧情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服饰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和具体实例分析,探究如何通过电影语言表现。  相似文献   

10.
电影语言现代化既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起点。其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原则和方向:它通过对电影语言/形式创新的提倡,使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从政治评判到注重(形式)审美;通过电影语言史观的多样表述,确立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多元观念;通过对现代派电影表现手法的讨论,丰富了我国电影现代表现手法的内含。在当下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和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语境中,反思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构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多夫金是构建蒙太奇理论大厦的电影大师,是与爱森斯坦齐名的人物,他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原则,也是电影语言的基础和原则。本文并不企图全面深入地探讨普多夫金的电影思想与观点,而试图主要对其电影语言观进行一番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顾的同时,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陀等人提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题,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审美批判,但其批判的目标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与资本理性,而是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因此,当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后,现代主义也就随之落潮,通过19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世纪,"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审美批判命题已被消费主义的"电影语言奇观化"的论题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提升,新世纪中国和印度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大增,对维护后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对其剧情片电影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的比较研究,也是参与全球性文化新内涵建构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析人物形象,对伯格曼电影《喊叫与耳语》进行美学分析,研究该片在反映主题思想上的独到之处:用电影镜像来隐喻电影艺术创造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三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分隔,每一波现代主义都和具体的时代政治相互纠结并独立发展。然而,现代主义在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框架内,总是不断“返回”影响相同的文化、语言地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讨其超越现实联系的某种连续性。论文以台湾新电影导演侯孝贤、蔡明亮和杨德昌等人为代表,探讨台湾地区艺术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考察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字幕翻译的语言特征,以期对其它红色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向国外观众传播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相似文献   

19.
韩波  杨梅 《文教资料》2012,(19):52-5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备受当代大学生追捧。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无厘头语言、广场化语言、互文性语言特点的成因分析,揭示其如何被大学生的接受,转化成大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这种语言风格对大学生们的利弊影响。研究发现,此种语言风格对大学生而言虽有丰富语言、缓解压力和成为群体身份的语言符号等优点,但不利于语言文明、规范和语言再创造,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语言创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对待语言态度的形成,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新媒体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电影片名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片名有利于电影的被关注度,同时它也对语言的规范使用起着积极的作用,语言在电影片名中的运用是成就好的电影片名的关键。本文立足于语言在中外电影片名中的运用,通过电影片名中语言运用的特点、修辞方法与语法手段、外国电影名翻译中语言的运用、电影片名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探讨语言的运用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