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诗景 《语文知识》2013,(1):104-106
清初袁仁林的《虚字说》是"古典型的虚词研究"阶段辞气式研究的代表作。异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字说》在释词方法上带有浓厚的文论学、修辞学色彩。袁氏采用精彩生动的训释语言,密切联系修辞效果和语境对虚词进行训释。《虚字说》既是一本古汉语虚词专著,也可视为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相似文献   

2.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大量包含"红"这一构词语素的词,它们共同组成了"红"色词族。从比喻、通感、移情和转品等修辞格来分析汉语"红"色词族的修辞功能,"红"色词族不但在结构、内容方面有不同于其它词族的特点,也具有某些独特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詹安泰《论修辞》一文,引入现代修辞学研究方法,强调修辞目的和效果,一改词话玄妙莫测的叙述方式,创立"别是一家"的词体修辞论。以情感的传达和修饰作为修辞的根本,将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试图化解技术词藻与词心词情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以"学词"为基础的"大词学"观,由此发展的艺术风格论也成为当代词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以其柔婉隽永的词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并以此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其词作中渲染出的万种情丝和臻于化境的艺术特色,与其妙用各种修辞紧密相连,达到了后世之人难于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柳永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长调,其词在"形"(词体)与"神"(词风)两个方面,一并着力,变雅为俗,无论是声腔体式,还是审美内涵,都能够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深植民间。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融会贯通,屡有新制,"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使得"词"这种本源于民间的通俗文体艺术样式,开始了从雅室文案到"勾栏瓦舍"的回归,从而开创了以俗为美的词风,以新的风貌出现于词坛,标志着词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拆词"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其所指的"词"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词和短语"的合称;拆词产生的客观基础主要是语言文字基础,主观基础跟人们的心理基础有关;拆词可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作分类;其主要修辞功能有:突出特征,加强语义;强化感情,色彩鲜明;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协调音节,整齐和谐.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词家认为美夔清空,周邦彦、吴英密实;只有朱祖谋认为周邦彦介于疏密之间。比较吴词与周词、美词,可证实朱氏的说法。具体来说,吴词的密实指内容上的“实”,章法上的“密”,语言上的“浓”。内容上的“实”,指景语多,情语少。章法上的“密”,指不用虚字呼唤,在所有虚字处填以实词,也就是景语;转折处没有虚字提示,全靠章内在的逻辑发展。语言上的“浓”,指用语浓丽。这就是吴词时空交错,以景语为主,以情思驭景,而少叙事的写法,即“密”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偶源远流长。上至庙堂,下至民间,从文章到诗歌,从诗歌到对联,从文言到白话,对偶修辞都极其活跃地存在于这广阔的空间。其要求的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甚至意义要相关联、音韵相互和谐的特征,非常契合于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汉语。其识上句必知下句左右对称的格式,其对情绪渲染、主题强化的"装饰性",其内部语义互补触发更多联想的"完形性",都决定了对偶这种修辞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创立"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充分显示苏轼疏狂不羁、潇洒飘逸、坦诚旷达的情怀。辛词承其词风,并多有创新,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的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表现出最大的不同为,苏词"旷达",辛词"豪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后世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词学发展的历史上,社会文化、当地风物、词人心理及审美需求均影响着词风的变化。"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是词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宋代到清代的词论家,对这两种词风各有偏好,但他们的词论也因派别之见而具有局限性。直到清代,才有学者摒弃派别之见,超脱"婉约""豪放"来研究词,这种做法,拓展了词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伤口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谢燕 《天中学刊》2012,27(6):7-10
朱惠国近年来在近世词学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其学术观点得到了学界特别是词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清词研究方面,首次揭示了常州词派与常州学派的关系,探讨了晚清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共存与融合;以"传统词学的现代转化"为线索,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晚清民初的词风变化。在民国词研究方面,首次提出"民国词学"的概念,拓展了传统词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注重将传统的实证精神与经学、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将古诗词中出现的色彩词汇分为非修辞性色彩词与修辞性色彩词,然后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诗"三美"论来探讨它们在英译中的处理.对于非修辞性色彩词,一般直译,但需注意色彩的变幻性和模糊性.而对于含特殊文化内涵的非修辞性色彩词,不应想当然地译为英语中相对应的色彩,而应采用意译,以求更忠实原文.还有一类词,虽本身不含特殊文化内涵,却也要采取意译,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对于修辞性色彩词,作者分别从借代、双关、比喻这三个角度出发,阐明英译时应体现该修辞的手法,这样才能使译文保持原汁原味.此外,对于一些非修辞性色彩词,翻译时如果能适当地运用修辞格,将使译文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6.
从苏轼的词论可以看出,在创建豪放词风的同时,破“柳七郎风味”也是他词体革新的重要方面;他所崇尚和要创立的是以“豪放”为主的词风;以诗歌的标准要求词,以写诗的笔力写词,则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主要途径。苏轼的词论,对于了解他的词体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宋代以至中国古代词学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稼轩饮酒史的分段,研究稼轩饮酒心态及词风变化;豪饮期(两湖、江淮时)多宴饮词,词风豪爽峻健;狂饮期(带湖、七闽时)多与官宦乡绅饮,词风沉郁悲壮,或独酌,词风悲凉清丽,与山民村夫饮,词风清新自然;矛盾期(瓢泉时),理性词与形象词各有所长,微醺期(两浙,铅山时),词风恬淡平和。  相似文献   

18.
从李煜的特殊人生经历浅谈其词作,结合所处历史背景,"本色"文风以及前、后期词风变化,体味其词风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词的重叠从使用的角度看,是一种修辞手段,与之同现的是修辞意义.它一般是动态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言内语境.具有修辞意义的词的重叠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词在语法上一定是不能重叠的.第二,这个词在使用中如果受言内语境制约重叠了,那么它就是表示修辞意义的重叠.  相似文献   

20.
赵明诚"天台之遇"[1]后,李清熙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从前期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发展到后期孤独凄苦的"苦寂悲愁".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