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来源: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1996-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通过对高技术产业2002年前后各效率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深层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2002年后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快速下降.同时技术效率变化取代技术进步成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因素.(2)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转变,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2.
结合产业技术能力结构理论,通过对半导体和纳米科技两个行业案例科学、技术和产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试图发掘基于技术与基于科学的产业转化关系逻辑机理。研究发现,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属性转化过程中存在门槛中介效应;政府机构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创新推动者”角色,政府机构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趋势引起了产业属性转化的不同方向。如政府机构重视并大力投入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则引起行业向基于科学的产业转化;若政府机构重视并致力于引导应用性共性技术研发,则引起行业向基于技术的产业发展。该研究发现对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标准化研究:以移动通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和标准化越来越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基于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技术创新分类视角,研究了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及其特点,结合3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探讨了技术创新和标准化间内在的本质的关系:根本性创新导致新的标准体系的形成,子系统的渐进性创新使得产品性能不断得到改善。两种创新的交替引发信息通信旧的标准技术生命周期不断被新的替代。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创新链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屠建飞  冯志敏 《科技与管理》2010,12(1):37-39,44
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是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现状的分析,要发挥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作用,需加强平台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了技术创新链的结构,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链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并给出了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硅谷的硅谷:技术创业、公司创业与创新集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产业层面对美国科技产业集群搜集资料分析创新聚集的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从企业层面分析公司创业和管理层治理结构对于内部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尽管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更需重视大企业内部公司创业和技术创新的孕育。  相似文献   

6.
曹勇  苏凤娇 《科研管理》2012,33(9):22-31
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改进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首次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下属5个典型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与其下属行业之间、以及下属各行业彼此之间,其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即使相同的投入要素在不同行业对初始创新绩效和最终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也有显著差别;R&D投入和非R&D投入对创新绩效都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行业创新资源的高投入并不一定都能带来高产出。在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今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创新理论和数字技术创新规律及其内涵的辨析,本文采用2007—2017年我国先进显示产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是以技术融合和技术体系变革为主要动力的网络化和去中心化创新合作过程;多元化创新并不总是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合作网络中跨模块和模块内部频繁的创新合作以及技术深度拓展反而不利于产业升级;对于先进显示产业来说,自下而上的基础组件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和系统性创新同样重要。研究发现拓展了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研究相关理论,对于产业创新追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产业系统演进的基础,产业系统的演进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有三种形式,一是链内升级,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由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带来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链间升级,表现为一条技术链升级到另一条技术链,由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导致;三是链间跨越,越过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由较低的技术链向更高的技术链跃迁,跨过中间的技术链,也是由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导致。  相似文献   

9.
曹芳 《科技风》2012,(6):256
纵观现今的各个行业,我们知道,技术是维系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创新则是引导企业发展的风向标,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的源动力便是技术创新.本文就以在珠海格力电器下线的全球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这一重要事件为例,研究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进而推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共性技术联盟的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性技术研发对于促进行业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基于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共性技术联盟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降低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利益分配是影响共性技术联盟稳定性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共性技术联盟的特点,研究共性技术联盟利益分配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研究共性技术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拱效应的筒仓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波  应宏伟  谢康和 《科技通报》2005,21(5):624-627,632
对筒仓小主应力拱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的小主应力拱形状较充分发挥时平缓。根据土拱形状的理论分析计算平均竖向应力,由此得到了对应不同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的侧土压力系数,以及筒仓侧土压力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2.
薛捷 《科学学研究》2016,(7):1111-1120
设计作为技术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来探讨产品设计如何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生影响的经验研究尚不多见。基于"产品设计→顾客感知质量→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设计驱动力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并不一致,对渐进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除了对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感知质量对其产生间接作用;对于根本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均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质量来间接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此外,设计驱动力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设计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两种创新类型的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均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但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4.
15.
对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文献计量学目前的状态 文献计量学存在着定义多、模型多、争论多的问题,总的说来,对文献计量学是什么,研究什么,还存在分歧,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尹春华  周西平 《情报科学》2005,23(4):568-572
复杂科学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复杂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复杂适应系统的七个基本点,然后从其中的几个方面探讨了internet所呈现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从而说明了internet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所呈现的特征将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适应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其自我效能感对于网络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网络学习效能感的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Wiki-IC是信息共享空间(IC)的Wiki化,是在虚拟层面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文章以Wiki为应用平台,在分析Wiki知识构建特征的基础上,研究Wiki-IC的构成要素、工作原理、知识服务内容等方面,最后对Wiki-IC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和谐的界面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产有效性理论和界面管理理论,对界面有效性进行了界定,指出界面有效性的本质是界面和谐。以此为基础,运用和谐理论的和谐分析矩阵建立了界面有效性的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李捷 《中国软科学》2004,(10):135-139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需要的相关数学模型,对需要满足、需要关心和外部环境制约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对于组织成员的需要进行认识和引导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