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在“商”与“狂”之间自由地穿梭,其不仅具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先锋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注重商业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大众化品格。用崔健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世俗化人文关怀的“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  相似文献   

2.
大众艺术作为艺术发展的历史产物之一,已成为当代中西社会倍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大众艺术是指贴近大众生活,浅近、平易、流行的艺术.大众艺术具有艺术性、商业性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在“商”与“狂”之间自由地穿梭,其不仅具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先锋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注重商业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大众化品格。用崔健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世俗化人文关怀的“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  相似文献   

4.
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审美品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体现出鲜明的“雅”、“俗”融合的审美品格。其“雅”的品格体现在深厚的化内涵及当代精神的开掘,而艺术表现方式、手法的一些特点及作品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则构成了“通俗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王星 《华章》2013,(32)
当代油画的审美价值构建对提高艺术创作者对油画艺术审美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当代油画的审美价值也有助于认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促进油画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当代油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大众审美艺术消费是推动油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动力。掌握油画艺术市场新形势下的变化,是把握油画艺术品消费的基本依据。当今社会艺术与产品相融合已经是当代人的主要消费理念。保定的油画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为艺术品走进人们的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提要:在大文化发展的时期,艺术的大众消费势在必行。我国大众消费的艺术市场还未真正建立,严重制约了艺术创作与教育的发展。建立真正的大众消费的艺术市场,要走出“唯古”、“唯名”、“高端”的消费怪圈,艺术要从“圣坛”走向人间。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大众艺术媒体传播艺术的形式和手段,不搞模式化的硬性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是利用各种媒体,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以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手段,达到社会大众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目的。艺术化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汇通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以“艺”感人、以“情”动人、以“美”化人、以“乐”育人,将马克思主义推向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众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美学。在美学史的前现代及现代阶段,理论家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一直是片面、狭窄的,集中表现在将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生活、内容与形式、作与读主观“放对”,人为地将之置入到几个“二元”结构系统中去。大众艺术则反对这样的“美学”,甚至反对任何一种企图借“规范”之名施“约束”之实的理论。但在对传统和现代主义“二元”理路的实践性反驳中,它依然表彰了一种“后现代”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艺术品的当代变异包括“泛艺术”、“装饰化”、“反艺术”,是对待传统艺术的认同与背离.艺术品当代变异在艺术表现、审美接受方面的积极意义,体现了当代艺术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与大众审美接受的宽容性,并且对代言当代人内心世界为当代人服务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艺术品当代变异也具有“双刃剑”效应.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新的艺术形式———“快闪”,不经意间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被世人接受。“快闪”是艺术教育中新的艺术形式,为艺术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给人们大众之美与创意之美,令人清新、温暖。  相似文献   

11.
西方艺术的精神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的各个时期,艺术的精神是非常不同的,它们分别是:古代的或古典的,近代或浪漫与现实的,现代或表现与抽象的和当代或大众的,西方的古代艺术和近代艺术总体上讲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时时看到那种田园景色以及感受到牧歌式的欢娱,现代西方艺术生活在工业时代,我们明显感到金属机械与水泥建筑对它的影响乃至逼迫,不过,西方艺术精神更大的转折还是在当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主人的归属或姓氏问题,这时的西方艺术乃至整个人类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商业化的,而它的标准则是大众趣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相对于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原创性的消失和非艺术或反艺术倾向的强调,并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探讨了当代艺术发生这一精神变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设计元素,列举了设计元素在具象上的直接引用和抽象上的意境升华。对书法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同时对应论述设计中的设计规律,关注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中国精神",将中国书法艺术所携带和体现的"中国精神"融入当代设计语言中,探讨其与设计的关系,这也是对中国艺术设计文化做出更新层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艺术衍生品的批量化生产是当代艺术派生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艺术衍生品带来了艺术家创作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变化,艺术衍生品带来了消费文化的新时尚;艺术衍生品推动了工艺品的产业升级;艺术衍生品带来了新的生活观与幸福观。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消费正在我国迅速发展,艺术衍生品是这种个性化艺术消费的大众化形式,艺术衍生品行业的发展体现了“艺术就是生产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对果戈理的《死魂灵》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对小说独一无二的诗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6.
传神写照是魏晋六朝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命题,而《文心雕龙》却未予以征引,似乎未受其影响。然而,细细考察《文心雕龙》的有关理论,则与传神写照理论有相通之处。如“风骨”和“隐秀”。“风骨”与词采对举,词采的目的使是要传达出“风骨”来;同样,“词”、“文”、“采”都是为了传达出“志”、“理”、“情”、“神明”,在作用原理上与“传神写照”相同。而“隐秀”也并非两种风格,而是一种类似于“传神”的艺术表现过程,即以“秀”传“隐”,共同为构建优美的意境服务。  相似文献   

17.
集前卫艺术精神、后现代文化意蕴与数码技术于一炉的互联网艺术家是当代艺术批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将矛头指向有关艺术主体、艺术版权及艺术惯例的传统观念,通过引入随机因素、进行戏仿与克隆等方式创造反艺术,以自己特有方式推动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观念下,摄影被认为是真实时空中发生的事物和活动的复制品,是现实世界的纯粹反映,而数字影像的记录方式从实体的银盐变成了虚拟的像素,通过后期再加工合成或电脑绘图制作的影像把摄影从记忆中的现实空间转化为想象中的拟像空间,解构了传统摄影的确证和记录的本质,颠覆了摄影艺术纪实美、瞬间美的本体特性,重塑了当代影像艺术的创作与审美架构,步入瓦尔特.本雅明所预示的"艺术作为摄影"的时代。本文从传统摄影的本体特性切入,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对新闻摄影伦理观念的冲击,摄影艺术创作方法和观念的转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art is a popular feature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recent research has recommended introducing its practices into state education. Yet these practices are still rare in schools, an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ny difficulties that arise from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m are indicative of their socially contingent character, which threatens to disrupt the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orthodox school practices. The school art projects ‘Room 13’ and ‘Teaching through contemporary art’ are used as prominent examples of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s that support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learner autonomy within state education, yet are situated outside of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hrough these projec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ilemmas that the participants face, which include questions of learner agency, choice and creative risk, and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assessment systems upon collaboration, experiment, play and ephemeral learning outcom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encouraging these more ‘risky’ contemporary practices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