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失守,近十万美菲联军成为日军俘虏。日军让战俘们从巴丹步行到奥唐奈集中营,这段100公里的死亡行军中有15000人死去。对于活下来的人而言,奥唐奈的名字就等同于死亡集中营。本文编译自美国二战老兵列斯特·坦尼的回忆录《地狱的梦魇》,追述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奥唐奈集中营里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1933年希特勒上台伊始,即在德国建立了第一批集中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集中营系统。据统计,在第三帝国和希特勒占领的国家内建立了约一千个集中营,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战俘集中营在内。集中营成了希特勒屠杀凌虐政治反对派和各被占领国人民的主要场所。集中营的创始人是赫尔曼·戈林,1933年他是  相似文献   

3.
影片《桂河大桥》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尼克森上校和他的部下被日军俘虏。作为改善战俘待遇的交换条件,他接受了日军布置给他们的修建桂河大桥的任务。尼克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军人,性格中既有英国绅士的认真,也有"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著。在尼克森的带领下,战俘们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桥的任务。大桥建成后,尼克森把本桥当做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而精心守护。  相似文献   

4.
杰拉克是英国部队中的一名炊事员。在一次战役中,他成为纳粹的战俘,被关在集中营里。那里的生活生不如死,杰拉克恨透了纳粹,他真想同他们奋力一搏。  相似文献   

5.
真水香 《华章》2011,(7):9-9
罗迪克被送到集中营前是英国军队的一名汽车兵,纳粹在这里缺少运输兵,他便被指派为卡车司机,专门运送每天被饿死或被杀害的英国战俘。  相似文献   

6.
罗迪克被送到集中营前是英国军队的一名汽车兵,纳粹在这里缺少运输兵,他便被指派为卡车司机,专门运送每天被饿死或被杀害的英国战俘。  相似文献   

7.
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国旗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 1952年,地点是在原南朝鲜(今韩国)的美国某战俘集中营,主人公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的约 6000名中国志愿军官兵,而故事的讲述者则是一名姓张的普普通通的士兵。在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年逾七旬的他依然满面的激动,那种极为复杂的神情使观看电视的我也受到了强烈感染,以致泪湿眼眶。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集中营总共有约 6000名战俘,分为 10个管理区,日夜受到美军的欺凌和侮辱,但他们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紧密团结起来,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在这一年的国庆节到来前的几…  相似文献   

8.
史学敏 《老年教育》2007,(11):21-21
1939年9月,希特勒下令处决一部分战俘。刽子手在集中营里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战俘,告知他们明天将被处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程刚 《课外阅读》2009,(17):12-12
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中的德国兵经常给战俘一丁点的食物,然后要求饿得发晕的战俘跟他们踢足球,借此大比分获胜,奚落英国人为蠢猪。在此之前,英国战俘不但每场比赛都输,而且从未进过球。但是,1943年圣诞节前的一场比赛却掀起了波澜。  相似文献   

10.
1942年9月5日,日军把列斯特·坦尼和499名美军战俘送往上地狱航船。他们被送到日本大牟田煤矿,充当奴工。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三年暗无天日的矿井生涯。随着日军节节战败,战俘受到的毒打就越频繁、残忍。为了怠工,他们不惜假装患上肺结核,甚至不惜自残身体。  相似文献   

11.
12005年5月19日,日军侵华老兵91岁的本多立太郎跪在“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上,他身旁站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和《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本多立太郎自1986年2月开始在日本各地进行侵华战争谢罪忏悔演讲,至今已有1027次,听众累计18万人次。  相似文献   

12.
无言的警告     
波兰的迈达奈克集中营是仅次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第二大集中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儿关押了苏军战俘、犹太人以及被德国侵占的国家的公民。据保存下来的不完整的纳粹文件估算,共有不同国籍的36万人死于这个集中营,其中包括4名中国人。迈达奈克集中营解放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把这里辟为国家博物馆。集中营遗址博物馆的大门是一座恢宏的纪念碑———斗争与殉难纪念碑。纪念碑由一组大石雕构成。在3米高的巨大石板基座上,两根直径5米、高约3米的石柱托起一块刻着象征众人手挽手团结斗争图案的巨石。这块宽约30米、高12米多的巨石耸立…  相似文献   

13.
异托邦:巴拉德构筑中国形象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出生于中国上海,二战时曾被日军拘禁于龙华集中营。在他返归英国后,上海经历成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由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别样的眷恋。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以上海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的中国人状况呈现为被忽略及受欺凌,对上海场景的描写则令人战栗厌恶。对中国所发表的见解完全沿袭西方传统的消极否定看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构筑中国形象时采用的是异托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1中学生记者采访当年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2为纪念被纳粹德国杀害的600万犹太人,近40个国家的政要3月15日参观纪念馆。3德国总理施罗德4月10日在纳粹德国集中营旧址为二战纪念碑献花。4台湾同胞4月8日在台北展出图片,声讨当年日军在台湾犯下的种种罪行。  相似文献   

15.
“二战日本沈阳盟军战俘集中营”是辽宁沈阳对外交流具有独特作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关共同经历,共同战斗,共同利益的见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促进中国和世界人民友好往来,化解误会和平发展,提升辽宁沈阳的世界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亨利希·伯尔(1911——)是联邦德国著名作家。他生于科隆市一家木匠铺里,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十分困苦的境遇中度过了童年,中学毕业后,便到波恩一家书店里当学徒。1939年,考入科隆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同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入伍,先后在法国、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初被俘,在战俘集中营  相似文献   

17.
"一战"期间共有数百万奥匈帝国官兵沦为俘虏。不少关押于俄国境内的奥匈战俘流亡中国东北,受到尚处中立的中国当局及他国民间组织的救助。1917年民国北京政府对同盟国宣战,奥匈帝国使馆卫队及天津奥匈租界驻军就地解除武装,成为新的战俘,先后被收容于北京。在华的奥匈战俘,有的因对本国政府不满而成为暴乱的制造者,有的则奋进为著名人士,如上海建筑业先锋邬达克。这一特殊群体无疑是审视战争、反映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分食者     
<正>1942年,19岁的美军士兵罗兰·肯·塔沃里于菲律宾战场,在与日军的一场遭遇战中不幸被俘,关押在沈阳盟军战俘营,战俘编号为858。战俘们虽然每天要做15个小时的苦役,但饭食的质量却很差,分量也难以保证。每次到了饭点,两个战俘用木桶把饭食从厨房领回到营房,然后再分发给每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战俘们,都希望自己多分  相似文献   

19.
一名美国将军在二战中被敌方俘虏,进了集中营。在集中营的几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受到特别的"招待"。战争结束后,他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回到美国。  相似文献   

20.
马超俊 《华章》2007,(5):95-96
抗战胜利之后,滞留在中国的大量日军以及日本在华工作人员的遣返工作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国民党在战俘遣返工作中作了大量的工作,除了统计在华日俘日侨人数外,还对于战后受降及遣返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当时国民政府对于俘侨的处理还是相当温和的,体现了一种以德报怨的大国气度.但当时遣返时问的限制没有能够很好地教育战俘,使他们认识到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