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 ,分析了冷战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 ,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做了一些预测并得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进入克林顿、布什两位总统执政期。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两任政府对华政策表现出连续性和灵活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中美关系的积极、健康发展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后,日中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日本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对中国实行了孤立封锁;第二个时期是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日中关系的总体基调是友好与合作;第三个时期是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及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日中关系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动向,这种新的动向使日中之间的矛盾与磨擦呈上升与激化的趋势,日中关系进入一个曲折多变的转折期。政治问题在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中日益凸显,并呈现出复杂而又微妙的局面。随着日本走…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较大倒退 ,先是“以压促变”,后又提出“全面接触”,在接触中又不放弃施压。由于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在改善与恶化之间飘摇不定。展望美国对华政策 ,艰难之中的螺旋式上升将是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变化,使美国不再有单一的敌人和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对手.因此,美国在其重新界定其战略利益时,对外政策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对华政策的调整则属重中之重.但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看来,明显带有霸道性、不确定性和遏制性等特点.本文拟就美对华政策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标志着美国政府“抑蒋联共”对华政策的初步确立;通过观察组成员到延安后与中共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又采取了“扶蒋联共”的对华政策;但是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加上美军战略变化及美苏冷战的影响等,美国政府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11.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最初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僵化的绥蒋反共对华政策导致了冷战在中国发生,并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国共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对当代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史迪威事件"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中美关系发展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面对新的国际背景,欧盟不断适时的调整其对华政策。从冷战后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容及其调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欧盟对华政策的新特点及欧盟对华政策调整对中欧关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PNTR案看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PNTR案是近年来美国国会立法斗争的焦点之一,这与利益集团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以PNTR案为例,简要介绍了PNTR案的由来及利益集团卷入PNTR的原因,具体探讨了美国利益集团围绕PNTR案的分化组合及其对国会的游说较量,概要分析了利益集团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呢?如果仅仅认为是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诚然,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无疑是美对华战略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本文试图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形势出发,来分析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动因。 一、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客观形势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 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就职之时,美国正被一系列国内问题所困扰,美国开始衰败,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势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巨大转变,中美两国战略利益、两国战略性质也相应发生改变,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波动时期。而对于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始终是主导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中美两国在安全领域、经济领域、台湾问题及人权问题方面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巨大分歧,因此中美关系始终在冲突与合作中摇摆,但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仍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