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人际交往的不足人际交往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互动具有暗示、模仿和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对教师的个性发挥、角色学习和扮演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五者型的教师角色理论中指出:21世纪的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学生配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其中一个被忽视的、也是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社会性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教师社会性不足的现象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救方策。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其中一个被忽视的、也是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社会性不足。  相似文献   

4.
论教学交往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是教学活动条件下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途径。依靠交往权利的保障与限制、个体角色的整合与分化、交往双方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个体行为的强化与消退四种机制,教学交往分别从权利与义务观念、角色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促进着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准确地把握教学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有助于深化教学交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提高教学交往的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学媒介进行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交往或沟通的教学活动。与一般的人际交往相比,课堂教学交往大多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课堂教学交往的目的、主体、机制和媒介来看,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发展、管理学生和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教学具有社会性,教学并不完全是按预设的“目的”、“大纲”自动机械生产出来的结果,而常常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即教学的真正效果是一种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下获得的社会性建构。角色、互动与权力是这种教学社会性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刘霞  刘香民 《文教资料》2010,(3):151-152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这一因素有着不可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因素、师德、教师权威、教师期待都会给儿童社会性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师走进新课程,应实现好三个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职能以及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地位,都将因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而被丢弃,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体验学习中。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人际交往来实现在新时期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必须做到: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师生之的交往;③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④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威信。  相似文献   

10.
11.
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经历与其社会性发展之间联系密切,大量的研究是围绕着依恋与同伴交往、依恋与心理健康及依恋与社会认知三方面展开的,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儿童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研究不足;第二,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各自对儿童影响的关系揭示得还不够;第三,对依恋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认识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唐琳 《新课程研究》2007,(10):66-66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作为一种魅力,它能强化信息的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学校教育中无处不在,教师一束期望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一  相似文献   

13.
刘佳  明庆华 《中国教师》2009,(13):15-16,24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工具理性形成的传统教师角色不断受到批判与解构。教师不再是毫无争议的社会代言人,不再是无可替代的知识传递者,亦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平等中的首  相似文献   

14.
正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意义什么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西方众多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  相似文献   

15.
陈桂生 《教书育人》2006,(10):24-24
这里所谓教师“自我反省”,指的是教师在同学生交往中对自己言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完成一个师生交往、发展的互动过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  相似文献   

18.
教师间人际冲突在学校组织中普遍存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学校的管理机制、分配制度,教师的观念、认知、个性等,是导致冲突产生的外部、内部原因。教师间人际冲突对学校和教师个人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需进行合理调适。调适的策略是:对社会来说,通过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社会规范与建设和谐文化,使教师间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来说,通过教师教育,完善管理机制,科学管理,从而调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师来说,通过转变观念、调适心理、正确交往,提高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是当下教育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和过程性,因而提供了研究“问题学生”的新的视野。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课堂问答、课堂朗读、目光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的社会建构过程探析,从理论层面上提出了转变对“问题学生”固有观念的独到见解:对“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对“问题学生”的认识方式从类属性转向个体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主体性: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互动是指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的联系和接触,在彼此心理上或行为上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对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应为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注重教师在互动中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