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8):338-339
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媒介时代的改编现象作为个案,探讨在新中国电子媒介时期,从电影到电视演进中的媒介影像文本的改编与媒介变迁的关系。借以阐明不同的媒介环境影响下,红色经典影像再现(representation)所建构的独特景观是影像与媒介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讨论影像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在媒介演进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话语权的执行反映出某个团体或历史个体的主观意向,这样在与媒介互动形成历史的过程中,又会被外在化为客观的非真实文化产物。此时客观的非真实(历史文化的建构)又作用于当下的媒介环境自身。  相似文献   

3.
刘颖 《今传媒》2020,28(5):119-121
话剧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叙事。尽管两者在时代的发展中已有不断融合的趋势,但它们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从叙事媒介的角度出发,以《茶馆》《青蛇》为例,探讨话剧与电影在叙事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石丹 《今传媒》2014,(8):102-103
电影创作的核心是导演,但"东方好莱坞"香港出现的明星主宰系列电影风格的神话却成为特例,其中周星驰电影更为典型。周星驰的电影被标示为"无厘头"风格,在故事情节和视听形象上都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1]。而他从一位演员到一位导演的转变,更经历了多年的历练,本文将周星驰作为演员的代表作《大话西游系列》与其作为导演的最新作品《西游降魔篇》进行对比评论,阐述周星驰先成"魔",后成"佛"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黎婕 《中国传媒科技》2022,(7):34-37+47
舞蹈艺术本质是一种传播活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舞蹈艺术产生了跨媒介传播的迹象,它融合了不同介质使其内里发生改变,后又通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将此呈现,产生新的社会价值整合。《舞蹈风暴》作为舞蹈艺术的跨媒介影视传播的案例,具体表现为技术对肢体的重构、光源对空间的置景以及舞蹈元素的多维融合。舞蹈艺术在创作手法更多元,呈现效果更精美的同时也出现了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速度提升较快,很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不再满足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新闻媒介的运营方式,受众对于文化和物质逐步增长和分化的需求势必促使新闻媒介大胆改革、勠力创新,不断打造受众喜欢的新的媒体模式。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就成了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场改革中,传统媒体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  相似文献   

7.
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安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有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偷小摸事件,但由于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繁性,会给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法制日报》进行个案研究,试考察当前媒体对社会治安事件的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9.
在影视盛行的当下,儿童文学以内容资源形式进入儿童电影实现其跨媒介传播.儿童文学的影视之旅,不仅有效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改编的方式,使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获得"源头活水".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文学影视之旅历程的回顾,探析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以期更好促进儿童文学的多元传播,探寻到儿童电影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王新苑 《声屏世界》2021,(13):83-84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P剧逐渐成为影视市场的热门方向,其作品的改编与开发不仅丰富了原创文本的故事世界,也使多种媒介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文叙事效应.文章运用跨媒介视角,以《我只喜欢你》这部IP剧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叙事研究.在内容为王的创作环境下,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对青春校园IP剧这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媒介融合时代,美国《纽约时报》与英国《卫报》两家传统纸媒如何应对挑战,转型发展,以及如何表现各自的媒介融合理念、策略与商业模式。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历史回顾分析两家传统报纸在2009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和应对的方式,总结两家纸媒都以生产好新闻作为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主题,分析媒介融合不仅有机会带来更好的新闻品质,而新闻报道尊重事实、注重内容的专业价值仍然是应对改变的不变真理。  相似文献   

12.
刘映阳 《视听》2021,(6):28-30
《坐着高铁看中国》以高铁为载体,对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形态进行了宏观的叙事,建构起真实与想象的世界.节目充分调动受众的集体情感,在媒介地理的维度做到了社会空间秩序的维护.本文从媒介地理学视角探索《坐着高铁看中国》在视听呈现中的特征,解析其对地理空间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宇欣 《视听》2021,(6):110-112
当前,地理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原来的范畴,而是向社会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媒介地理学相关理论的触角也不断延伸.动画电影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既真实又具有想象性的地理景观与空间.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在媒介地理空间建构方面做出了表率,同时,其对现实地理的重建与延伸,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例,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上塑造的残疾人形象,研究媒介如何全面准确地呈现残疾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曲转 《新闻世界》2011,(4):132-133
每年的春运,总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政府在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春运问题时,媒体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端午节在中国节庆中的新篇章。本文对《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近三年的端午节报道进行统计,从一个方面透视端午节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官方所举办的活动最多,但过于重视政治意涵而忽略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消费市场所展现出来新的现代形式稀释了端午节文化意味;民众活动中所展现出旧传统的兴起,新传统的发明。端午文化的媒体呈现是碎片化的,缺少文化核心。抓住端午的文化内核,创新传播形式,增进民众参与,是消除文化传播碎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8.
李莹 《新闻世界》2009,(11):120-121
“媒介迷”现象,因其出现的无法预料和不期而至,成为受众研究中最复杂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研究逐渐成为欧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7年“突迷”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浅析媒介迷的特性和形成要素,并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媒介迷。  相似文献   

19.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