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昕荣 《新闻世界》2014,(4):236-238
近年来,国产“小妞电影”以它特殊的电影类型在电影市场上吸金不断,成为“票房黑马”,以《非常完美》、《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等为代表的8部电影包揽票房超26亿,如此成绩令业界人士瞠目结舌。“小妞电影”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为何国产“小妞电影”如此走俏?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春燕 《新闻世界》2014,(2):138-139
本文以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101次求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小妞电影"如何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进而取得高票房。研究发现,"小妞电影"的微博营销呈现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微博营销在争取受众注意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小妞电影"的创作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相对高峰期,这一亚成熟的电影类型得到了广泛关注。业内对于"小妞电影"褒贬不一,因此文章基于对电影本体的关注,着眼国内外不同语境,探讨"小妞电影"的类型化倾向及其审美特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运用新女性主义从个性化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在情感上寻找人物塑造的视角,并以此透视当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现状,展现新时代下的新型"小妞"形象,以此透视和引导"小妞电影"未来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符号学认为,流行文化的文本由若干符码组合而成.国产"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其受众的观影愉悦体验来自文本中的愉悦符码.然而,文本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文化关系,国产"小妞电影"受到商业资本文化、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这三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及观众的观影愉悦体验产生了支配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鑫 《东南传播》2020,(3):61-63
2009年,电影《非常完美》的诞生拉开了国产小妞电影创作的帷幕。《非常完美》尝试着建构长期"缺席"的女性视觉快感,它在塑造女性人物的主体地位上有了初步的尝试。但囿于主流意识形态对类型电影的束缚,《非常完美》以一种非常规意义的手法建立了女性观众的视觉快感,女主人公苏菲依旧笼罩在由失恋引起的原初"阉割焦虑"之中,它的女性主义书写也没有彻底拒绝男性观众的"观看"。虽然影片彰显了苏菲作为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中这种独立的主体性又最终沦为幻灭。  相似文献   

8.
美语里,"小鸡"(chick)本身是"小妞"的俚语。小鸡电影最初来自小鸡小说,是专指写给年轻女子看的时尚文学。在多元化的今天,小鸡电影以一种新型的电影形式出现在电影文化中。其制作、拍摄成本较低,然而却能够在各种黄金档时期扮演一种屌丝逆袭的角色,带来相当可观的票房。  相似文献   

9.
陈砚颖 《今传媒》2011,(11):54-55
《三枪拍案惊奇》作为张艺谋奥运归来的首部作品,在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同时,也遭到了种种非议,然而2.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整合营销策略的巧妙运用,在《三枪拍案惊奇》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推广中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类型影片的又一次颠覆,同时也是全新的电影营销策略的体验和尝试,"低口碑"不再是制约电影营销的瓶颈,而是可以成为"高票房"成功典范。本文分析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启发我们对于电影营销思路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0.
联华影业公司于1937年1月公映的《联华交响曲》,既是公司历史上仅有的一部集锦片,也是左翼电影余绪和新兴的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除费穆编导的《春闺断梦——无言之剧》极为出色外,其他短片大多乏善可陈。这意味着失去了黎民伟和罗明佑的联华影业不仅从此失去了在艺术创新上的活力,也预示着"联华"此后将转向并加入更加主流和商业化的新市民电影的生产大潮。  相似文献   

11.
粉丝经济是架构在粉丝与明星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近两年,电影中的粉丝经济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自身拥有庞大粉丝群的跨界导演初次尝试便获得巨大成就。这种依靠粉丝力量成功的电影被称作"粉丝电影"。而"粉丝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有力的微博营销,本文将以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为例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粉丝电影微博营销的特点及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电影《金刚川》的人物、故事、话语和立场四个方面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解读其如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念。《金刚川》中运用了普通群众的叙事视角与非线性多视角叙事手法,"小切口、大时代"的微观叙事,大量的方言与谩骂语以及采用普适的人性代替对立的立场,这四方面的经验可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何越洋 《东南传播》2020,(10):66-67
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物化、罪化了的"维纳斯女神",作为欲望客体承受着男主人公与观众的双重欲望透射;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更显现出是一种被"阉割"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阉割"的男性们通过吴志贞这一女性的伤害来疏解、重建自己的男性尊严。电影通过将女性"罪化",女性所携带的威胁引发焦虑,获得放逐,从而消解女性的双重角色功能的内在矛盾,内在地强化了男权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那个伤痕累累的时代,由于西方列强的疯狂扫荡,中国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一个民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对于生活,对于爱情,人们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渴望获得精神的寄托。以言情小说为主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用文字叙写男女之间的痛苦爱情。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把目光投向了受欢迎的"鸳鸯蝴蝶派",走上文学改编成电影的道路。哀情片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悄然形成。经过资料的查阅,有说法称朱瘦菊的《古井重波记》是中国第一部哀情片,徐枕亚的《玉梨魂》是中国第一部受广泛影响的哀情片。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中是否存在哀情片这一类型?对这一类型是否有准确的定义?它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有待考察和研究,也正是笔者写作此论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侯丹丹 《视听》2016,(1):55-56
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大片产出不断,累计票房增长迅猛.在大片盛行的同时,也不乏有《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黑马"出现,这样一批小众电影在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广受好评的小众文艺电影《冈仁波齐》,它的类型明确、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遇见"观众式宣发策略,这些成功因素对小众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李彤 《东南传播》2021,(11):68-7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建党之际,《1921》《革命者》《红船》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影片相继上映,并取得不俗成绩,部分电影甚至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本文研究试图从正在热映的建党百年红色电影《革命者》出发,对其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试图梳理出近两年红色电影在人物塑造和史诗叙事等层面呈现出的异质性,这也是未来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屡创佳绩。为了从被国内外大片挤压的狭小的电影市场中突出重围,中小成本影片越来越重视电影的营销策略。《失恋33天》和《钢的琴》分别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小成本高票房"和"小成本高口碑"的典范,通过分析其营销策略来探寻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宣传发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译介过来的国外电影教材有很多,比如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以及大学堂系列的《认识电影》和《电影艺术》。这些教材的作者大都属于资深的电影理论家,他们在书中注重从摄影、剪辑、场面调度等技术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一种学理性讲述。而这本《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的作者格雷姆·特纳本身从事文化研究,这使得他的视角不再拘泥于电影文本,而是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