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究自媒体用户共享信息的动机以及人格要素对其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自媒体用户信息行为。[方法/过程]以大五人格理论作为基础,构建自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模型,以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大五人格对娱乐消遣、社会交往、自我表达3类信息共享动机的影响不一而足。总体而言,低情绪稳定性、低尽责性、低宜人性、低开放性、高外倾性的自媒体用户进行信息共享行为可能较高。自媒体用户信息共享动机对于自媒体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娱乐消遣、社会交往、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2.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已成为扩展推广人力资源、提升推广活动绩效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在动机及其与参与服务行为、参与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结论]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动机包括"自我发展"质量控制"社会认同"社会遵从"社会交往"5个因素。5个动机因素对参与行为与满意度的作用各不相同。"质量控制"社会认同"社会遵从"社会交往"4个因素对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行为起到正向积极影响,"自我发展"质量控制"社会认同"3个因素则与志愿者参与阅读服务的满意度形成了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4.
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特征、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和满意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者较非使用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社交活跃度,同时使用者利用门户网站获取新闻的频率更高,但在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方面与非使用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大学生使用群体中,用户行为呈现典型的阅读碎片化和浅层化特征,同时用户在新闻阅读中乐于分享和点赞,却疏于评论;了解新闻资讯、获取有用信息、娱乐消遣、表达个人意见和促进社会交往这五大动机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总体满意度和社交满意度,但显著影响阅读满意度的只有了解新闻资讯和获取有用信息这两个动机。  相似文献   

6.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勤 《声屏世界》2022,(3):80-82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下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之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各种事物分享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又通常是学生们选择关闭停用的第一个功能.在关闭停用朋友圈之前,部分学生会采取删除、隐藏、降低可见性等自我消除行为进行数字痕迹清除,以此应对社交媒...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AM)易用性、有用性认知和人口统计特征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使用微博基本规律与选择使用主要影响因素,表明总体用户对微博易用性普遍比较认同,特别是对自我表达中情绪宣泄、自我记录、获取信息以及社会交往四方面的有用性认同度高,用户使用等级越高则影响其使用的因素越多。  相似文献   

10.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11.
郭新茹  韩靓  刘凌 《新闻大学》2022,(9):89-102+120
本文从“认知盈余”理论出发,讨论用户“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影响因素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行为机制。基于短视频用户行为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交往、操作便捷度、经济收益、兴趣认同、自我展示依次为影响用户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关键因素,且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其中,社会交往是影响用户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核心要素;相较于用户间的推荐,兴趣认同更容易影响用户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中高收入或者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短视频使用能力更强,且更加重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24):51-55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用户"点赞"功能使用情况,从个人满足、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三个维度考察用户的"点赞"行为动机。研究发现,用户"点赞"行为动机的强度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内容依赖、娱乐消遣、个人展现、表达多种感情和社交需求等5项,其中"对发表内容的肯定和认同态度"和"给他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为主要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3.
甘春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06-115
[目的/意义] 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以期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特定功能使用的关系。[方法/过程] 通过访谈法和焦点小组法来确定微信使用的动机因素以及用户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并通过问卷搜集250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不同动机要素与各功能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不同微信功能的使用受到不同动机的驱使;而用户对微信一般性使用的影响因素与对特定功能使用的因素也不同。具体来说,娱乐显著影响用户对群聊、评论和分享功能的使用;消磨时间显著影响用户对朋友圈、评论和点赞功能的使用;社会互动显著影响用户对扫一扫、群聊、订阅和语音功能的使用;信息搜寻显著影响用户对订阅和扫一扫功能的使用;信息共享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功能的使用;自我表达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定位、摇一摇和分享功能的使用;而跟随潮流显著影响用户对摇一摇功能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珞  吕雯菁 《新闻知识》2022,(12):65-71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电影文化通过新的媒介形态对当代青年产生影响。文章以高校青年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探讨电影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的特征,并结合意识形态与媒介文化相关理论分析生成原因、提供引导策略。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观影类型多元、观影渠道丰富,电影各类社会思潮涌现并兼具娱乐消遣、思想教育、知识获取等多重功能;社交媒体强化“网生代”的自我认同、电影意识形态“询唤”青年群体、社会思潮与电影媒介的互构是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把握时代特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关注青年诉求,增强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开展相关活动,多维度多层次塑造青年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实证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大学生网民参与行为与其背后心理的关联,选取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本研究将网民参与行为界定为潜水型和表达型,选取从众、好奇、娱乐和获得认同作为网民参与心理,并将年龄、性别、专业和月消费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发现:68.7%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舆论事件中选择潜水,并且娱乐心理越强,大学生网民越倾向于潜水;获得认同心理是影响大学生网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从众心理和网民参与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阅读以其融社交功能于阅读的特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有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社会化阅读的载体——移动终端在青少年人群中应用广泛,且青少年更易受新媒体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18名上海地区青少年的先导访谈,探究青少年群体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采纳动机及该行为对这一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阅读动机为兴趣爱好、人际交往、信息获取、情感抒发和权威性;分享动机为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对阅读习惯的影响体现在媒介、场所和阅读内容上;对社交习惯的影响体现在社交活跃度、沟通便捷度和社交网络拓展上。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8):54-57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微信使用群体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解释了不同的微信使用模式与其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微信用户群体的主要使用模式为两类: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基于娱乐与消遣需求的仪式性使用。其中,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使用模式与人们的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而基于娱乐与消遣的使用模式对于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但是却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微信用户中女性更倾向于娱乐性的仪式使用,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论述数字娱乐的创造、分销和消费中的改变对个人自我认知和行为认知的观念影响,即六重"自我":自我想象、自我认同、自我生产、自我联结、自我定价和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何艳霞 《今传媒》2020,29(3):78-79
微信朋友圈中网络心理测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用户分享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以及个人自我的隐性剖析。通过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可以更深层次地透析现代人孤独且矛盾的心理,本文以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为例,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用户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