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者"人内传播",是一切外在传播的基础。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认识,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人在社会互动中关于活动、感受与经验的印象累积即记忆,人的大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都离不开记忆。因而记忆是自我传播的前提。如果丧失记忆,"主我"变成了一片空白,与"客我"失去了正常对话的功能,自我传播也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3.
石拓 《新闻爱好者》2010,(4):105-106
当今世界影视、网络传媒逐渐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传播的主要方式,重视直观表象的后阅读时代悄无声息地来临,原来的纸质阅读在急剧减少。若这种看重简单阅读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将会使大学生不适应复杂的阅读,对其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准确理解复杂阅读和简单阅读的关系,提升阅读质量、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传统思维方式对新闻传播思维方式与报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闻传播思维方式和报道形态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了种种弊端:传统思维方式中注重整体合一思想使新闻传播在报道形式上偏于单一的综合式与结论式;传统思维方式中崇尚圣道权威思想使新闻传播在报道观念上呈现一种长官意识与强者本位;传统思维方式中固守中庸平稳思想使新闻传播在报道内容上趋于功利性与保守性;传统思维方式中推崇直觉模糊思想使新闻传播在报道语言上带有明显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剔除思维方式上的积习与弊病,是新闻变革轻装前进的深层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论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的负性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新闻传播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导致受众的厌恶、愤怒、轻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负性情绪会对受众的思维或行为判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虚假新闻传播还会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如恐慌等.  相似文献   

6.
王学成  任千里 《传媒》2022,(16):94-96
算法推荐是目前内容平台最常用的内容分发方式。算法推荐提供千人千面的内容,也经常有学者思考这种内容分发模式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算法推荐的结果实际上是用户自我传播的直接映射。在算法推荐的过程中,算法固然会对用户产生规训,但用户更掌握着控制算法的主动权。即使是普通用户也拥有直接决定算法推荐结果的能力,这反映出算法中人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7.
关于微博情绪与信息传播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厘清健康传播中微博情绪与互动传播的关系,拟为社交平台上的健康传播提供策略建议.本文选择微博平台上健康医疗大V知名健康博主“六层楼先生”的原创微博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抽样,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基本信息、微博信息、情绪倾向、互动情况4个维度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
张昆  张宇 《今传媒》2016,(5):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全球大国迅猛崛起,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就,越来越多企业和企业家走向世界.在输出硬实力的同时,中国加大了软实力的输出力度.国家形象是对外传播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在推进公共外交、展示中国形象、诠释中国梦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2021,(10):49-55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价值观和语言等维度之外,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另一关键维度。本文就中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交流中的选词、联词、造句、文体、新闻报道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实证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选择不同传播渠道产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不一:短视频、微博(或微信)、新闻类APP等移动新传播渠道给公众造成的恐惧感更为显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更能影响公众的应急反应,让公众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和积极应对;但公众在权威信息、疫情进展上对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的期望值更高。主流媒体应从把控信息源头、创新表达形式、布局好舆情监测机制、做好媒体议程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提高自身公信力,提高公众对主流信息的"自我卷入"程度,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疫情",维护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淑田 《图书馆学研究》2004,(6):99-100,F003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并对网络载体传播与文献载体传播的未来角色和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薛松岩 《传媒》2018,(10):76-79
新媒体时代对政府传播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政府传播的有效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从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政府传播的方法与策略, 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传播必须围绕公众进行合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民信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构和各类报刊代办处,以及贴近民众的传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清末报刊的销量甚为可观,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变革及公共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月 《东南传播》2013,(7):12-14
网络游戏与一般日常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实体的面对面互动与交流。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游戏类型之一,它带给了游戏主体不同程度的身心沉浸,游戏主体之间通过大量信息符码交换进行人际互动,并以此"建立关系"。期间产生的人际传播活动表现出与一般网络人际传播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梁颐 《青年记者》2010,(18):40-41
随着新媒体的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阶段。中国梦体现了"家国"的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的理论成果,它与各国梦相通,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道路提供新的范例。中国梦的传播要在实干兴邦的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传播不是哪个个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梦的主体广泛性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研究好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通过个体中国人圆梦的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中国梦"是和平梦,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共同繁荣离不开中国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梦通过文化交流凸显本土化和亲和力,要让拥有不同背景的受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感兴趣,以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采用个性化、艺术化、本土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和方法,讲述人必须用公正的态度,保证故事体现的精神不被误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应该被清楚认识到,既不夸大和吹嘘,也不回避和掩盖。中国梦的传播和内化过程需要借助于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的话语策略来展示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主流媒体应该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视野和胸怀,以及发展的眼光讲好当今的中国故事,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传递和交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公正地反映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档案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收集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个关键性的工作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人们加深认识,尤其是社会档案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说,社会越发展,档案作用就越普及,经济文化越发达,社会利用档案的需求就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