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注区域间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系,以我国30个省份为对象,从全要素角度考虑碳约束下物流能源效率,将物流碳排放与物流资本、能耗和劳动力联系起来,利用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其能源效率;并从整体空间关联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演变特征,构建二次指派程序模型实证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份物流能源效率整体网络结构基本稳定,省域之间已形成了良好的可达性,2005-2019年间物流能源网络效率均在0.648~0.717之间浮动,网络层级从2005年的0.475下降到2019年的0.437;北京、上海、江苏、天津及浙江处于网络的中心并起着主导性作用;整体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净受益、净溢出和经纪人四大功能板块,其中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的省份均担任着净溢出的角色;经济发展、城镇化率、科研发展投入以及环境建设投资与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联呈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对空间关联影响不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挥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辐射作用和加强区域间物流能效协同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理解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加速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协同降碳,基于Super-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降碳潜力,利用修改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降碳潜力的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呈增长态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呈下降态势;(2)东部省份多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发挥着支配作用;西部省份多位于网络边缘位置,对网络关联结构影响有限;(3)网络结构形成了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四大功能板块;(4)经济水平、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等差异以及空间邻接关系共同驱动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据此提出提升省域降碳潜力、优化省域降碳潜力关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区间工业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工业空间关联的产生基础,探究伴随生产关系而形成的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现状,明晰区域间工业创新溢出影响因素,对打造区域工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区域间工业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基于供给关系和需求关系的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然后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两个方向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并运用QAP方法揭示工业创新空间关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地区工业间通过生产关系建立了日益密切、稳健的创新关联,各地区发出的创新溢出始终保持均衡,创新溢出的流向愈发集中,网络等级门槛愈发明显;两个方向创新网络中作为关键节点的地区并不完全相同,但均存在强强集聚、弱弱集聚现象,均可聚类为四个板块,扮演“主受益”“经纪人”和“净溢出”三种角色;地理邻近、R&D人员差异、R&D经费差异、技术升级经费差异、外资利用差异和生产外向度差异是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特征因素的差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1997—2013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一种全新的视角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区域农业TFP空间溢出关联特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农业TFP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地区之间"普遍联系"着,存在115个空间关联关系,且网络稳健性较强;其次,从地区角色来看,中国区域农业可以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净溢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主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最后,从溢出的传递机制来看,农业TFP的空间溢出中存在双源头——"净溢出板块"和"双向溢出板块",二者主导了整个溢出过程,"经纪人板块"则在溢出过程中充当"桥梁"。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1997—2013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一种全新的视角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区域农业TFP空间溢出关联特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农业TFP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地区之间"普遍联系"着,存在115个空间关联关系,且网络稳健性较强;其次,从地区角色来看,中国区域农业可以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净溢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主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最后,从溢出的传递机制来看,农业TFP的空间溢出中存在双源头——"净溢出板块"和"双向溢出板块",二者主导了整个溢出过程,"经纪人板块"则在溢出过程中充当"桥梁"。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深入揭示京津冀孵化产业空间关联的溢出路径和形成机制,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样本,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孵化产业空间关联网络,从整体网络、个体网络、板块划分等视角剖析网络结构特征与空间聚类现象,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方法考察其空间关联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的空间联动潜力纵向逐年递增、横向梯度递减,并且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特征;网络结构形成了净收益、净溢出、经纪人不同功能板块;地理邻近性、经济发展、人才投入、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了网络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因此,京津冀地方政府要深刻把握京津冀区域内核心功能区孵化产业显著强于河北省边缘地带的不平衡发展格局,根据空间关联网络各个板块功能特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孵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杰 《资源科学》2018,40(4):759-772
提升能源环境效率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测度出30个省份的能源环境效率,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揭示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板块分析显示:东部省份主要位于“净溢出板块”,是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发动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西部省份主要位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地区差异与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相关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及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中国节能提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环境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1999—2016年30个省市发明授权、技术市场成交额及空间关联相关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法及QAP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特征指标、创新功能板块、空间溢出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空间关联较多、紧密度偏低、稳健性较高,溢出存在门槛效应;②区域创新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创新板块,分别为净溢出、经纪人、净受益与主受益板块;③区域创新溢出有较明显的梯度特征,第一板块为创新动力源,将创新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发挥纽带作用,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四板块;第四板块又将动能传到第三板块;④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既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又有"孔雀东南飞"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发经费、地理距离、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曦  郭淑芬 《科学学研究》2020,38(3):525-535
本文从知识空间扩散视角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发生空间关联进行理论分析,采用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了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且空间关联越来越密切,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及中部较发达省份处于网络核心地位,黑龙江、吉林、广西等西部省份处于网络边缘地位;网络中板块内部的关联多于板块间的关联;空间邻近、交通便利、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性、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差异对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研究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建立以及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研发创新、经济转化两个阶段。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两阶段的创新发展效率,并将其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两阶段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均逐步增强,但研发创新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下降,而经济转化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上升;②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东部以及内陆部分省份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③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出和净受益四个板块,区域创新发展的动能传递具有明显梯度特征;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地理位置的邻接有助于增强两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仅对经济转化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春年  佟雪 《情报杂志》2023,(5):61-66+85
[研究目的]坚持大数据发展与安全并重,实施跨区域的数据流通与治理,是我国大数据领域发展的战略要求。研究大数据安全的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等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该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QAP方法,研究分析了我国省际大数据安全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个体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论]我国省际大数据安全空间关联网络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大数据安全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均衡性,板块间溢出路径有待扩充完善。区域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大数据安全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有正向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则表现出一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减排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意味着某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到邻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冲击,还受到各省区之间结构性差异的冲击,这种结构性差异体现在各省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其他未纳入模型中的空间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两者碳减排作用的估计会有偏误.  相似文献   

14.
从消费视角研究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历史增长、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发展低碳城市和居民合理消费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通过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衣、食、住”等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快,“交通、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慢;②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人均碳排放以HH区和LL区的空间正相关类型为主;③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影响该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两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效率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分析法揭示了其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在两阶段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分布特征,处于网络中心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溢出路径和效能2个层面来看,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在两阶段均形成了4个板块,且在经济转化阶段各板块之间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地理位置对2个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政府支持力度、企业规模仅对经济转化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浩然  李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27-236
确定中国在现行目标和温升1.5℃目标约束下2030年的碳排放权减排量,基于6种分配原则建立地区碳排放权减排机制,并对比达到零和博弈数据包络分析(ZSG-DEA)有效时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与减排责任量,据此分析中国八大经济区之间呈现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平等原则、累计排放原则和经济指数原则的分配方案中,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负担了较多的碳减排压力;(2)考虑效率的综合原则、偏公平原则和偏有效原则下,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碳减排责任量增加较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加入碳排放强度因素的地区碳减排量分布和达到ZSG-DEA有效的地区碳排放量分布均呈现出集聚在沿海经济区的趋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讨论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扎堆"行为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定量描述中国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导致产业空间集聚部门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最高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纺织、水产品、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其形成主要受到技术梯度、农业资源分布及出口贸易造成的技术、资源和需求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前后向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的规模外部经济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量,基于EKC理论,构建协整空间DURBIN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环境管制等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EKC曲线关系;本区域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环境管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弹性)分别为0.690、0.181、0.029、-0.001,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弹性)分别为0.090、0.024、0.004、-0.036,本区域环境管制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资源科学》2022,44(7):1449-1462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路径选择,更加关系到生态安全较为敏感的湖域地区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造生态安全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SPDM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9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特征。结果表明:①新型城镇化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实现二者得兼;②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生态安全距离是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小于经济距离;③生态安全约束下湖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由近及远的“三阶段”衰减特征。由此建议因地制宜并合理定位制定新型城镇化政策,精准推进以县域为单位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对江苏省科研人才状况进行研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测算江苏地区RD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影响因素,分别用高新技术产值和专利申请量作为研发产出的代理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地区RD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保障和宜居环境;江苏省RD人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社会保障因素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有正向影响,宜居环境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对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