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胡川  郭林英 《科研管理》2020,41(5):40-46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深入分析了产能过剩作为一个有效的刺激手段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以2014-2015年存在产能过剩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基础,运用OLS回归探究了产能过剩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企业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刺激企业创新的发展,且产能过剩并非完全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其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部分通过中介变量闲置成本来实现。当企业产能过剩程度高、闲置成本大量增加时,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不得不考虑创新,通过提高创新力来突破当前的发展困境。进一步地,国有股比例作为调节变量,在产能过剩激励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增强作用,即企业的国有股比例越高,产能过剩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也就越强。最后,为政府政策出台和企业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资源基础观,对中国276家制造业企业的国有股比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不同,将总样本企业划分为4种类型.在全样本组和四类子样本组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在国有大企业中,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小型企业中,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5,(10):24-28
通过构建由国有企业及私有企业组成的混合双寡头垄断模型,研究交叉所有权与国有股最优比重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交叉所有权与政府的国有股比重决策具有相互作用,共同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只有在国有股比重足够低的情况下,交叉所有权安排对私有企业才是有利可图的;在均衡状态下,不存在私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交叉所有权安排;在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效率差距超过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交叉所有权安排存在的可能性对国有股最优比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晰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前提和关键。通过构建三阶段混合寡占产量竞争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响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都会导致国有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而对于外资企业,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较高时,才会诱发其产能过剩的现象;另外,提高政府补贴率和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同时能减轻外资企业的产能短缺,但当外资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时,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提高会加剧外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产能过剩指数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探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同匹配度下二者关系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研发和资本配置效率等传导路径对产能过剩形成产生影响。最后发现技术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会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且化解过剩产能,而在技术非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则会进一步加剧工业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6.
在混合所有制条件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专利授权行为相互影响。构建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构成的混合寡占模型,通过三阶段动态序贯博弈分析,考察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分别作为专利授权主体时竞争双方的专利授权行为,揭示国有股比例对其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并探索国有股最优比例。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对企业专利授权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创新主体性质、资本效率、创新收益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国有股最优比例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创新主体性质、是否进行授权、资本效率、创新收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股权结构的问题结合股权结构理论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国有股比例太大,主体缺位,代理链过长,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国有股持股主体的行政化因素致使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是一种财产所有者与法人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使国有股持股主体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契约,但由于这种契约本身缺乏法律基础与市场基础,这种契约也会流于形式。2.法人持股比例上升,持股主体不明确法人股比例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90%以上,而且增长幅度快,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5年分省分行业的3060个样本,运用DSBM模型考察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样本时间内为74. 17%,整体上不存在产能过剩;东、中、西部分别为76. 40%、63. 53%、66. 44%,东部无产能过剩,中部和西部产能过剩严重;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时间演变与宏观经济走势相吻合,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东部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中西部则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下降明显。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整体差距主要源于各子行业间的差异,其本质是地区过剩与行业过剩的交叉结果。  相似文献   

9.
汪涛  颜建国  王魁 《科研管理》2021,42(3):46-60
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门研究问题。但是,以往研究大多站在宏观行业视角或者政府视角,鲜有从企业微观视角来研究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前因。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的整合视角,研究了民营制造企业的政企关系如何影响其产能利用率。基于对2005年世界银行的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民营制造企业的政企关系与其产能利用率之间具有U型关系。研究还发现这种U型关系在地方经济增速趋势较差时期,以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加显著。本文研究丰富了有关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研究,对微观企业与宏观政策制定者都有着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测算的中国31个省40个工业行业的动态产能利用率,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工业产能的影响,并探讨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缓解作用。与轻工业、非高污染行业相比,重工业、高污染行业受"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相对更大。以国有产权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进一步强化了倡议对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抑制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化解过剩产能有积极作用,是提高"一带一路"倡议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重要微观基础。结论启示:发挥高生产率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产能推动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政策指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界限,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09年R&D支出数据为基础,本文采用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通过削减R&D支出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盈亏幅度较小的公司,削减R&D支出已经成为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机构投资者整体及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显著负相关。另外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对国有控股公司及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都能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但持股比例较低时对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显著小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2.
许春 《科研管理》2016,37(7):62-70
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会损害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在技术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受到了挑战。固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给企业带来组织惰性。非相关多元化意味着企业将拓展新的产品领域并投资新的技术。非相关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发展一种动态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探索了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内在机理。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从而改变了企业创新的力度;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实施企业建立的多事业部组织机构中部门经理面临的短期财务业绩考核约束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使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替代外部不发达资本市场增加了研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通过投入不同于原有产品技术的创新增强了自身适应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12400个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根据中国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分类回归发现,超过90%的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程度低于5%,在0到5%区间范围内,非相关多元化与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由于大举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产品会遭遇较高的风险,这些企业只是尝试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由于新的产业与原来的产业所需要技术完全不同,新旧技术之间不存在协同效应,因此进入新领域的初期这些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非相关多元化程度超过5%之后,非相关多元化与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的相关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企业历史、企业高学历员工比例及其代表的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机会等因素都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总经理短期激励则显著减少了企业创新投入。 本文还根据中国企业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类分析。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非相关多元化都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非国有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投入的促进效果略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偏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和研发创新。国有企业总经理短期经济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力度要超过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历史促进了创新投入。国有企业负债率、企业经营利润率以及获利的不确定性与研发力度呈现正的联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企业所在产业的外部技术机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品牌经济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3-2016年的财务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品牌资本、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此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论表明,品牌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国有企业中的正向关系强度大于非国有企业的,大型企业中的强度大于中小企业的;另外,品牌资本与R&D资本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但这种效应仅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品牌资本和R&D资本的作用,从而为管理者在品牌资本和R&D资本资源分配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研究结论也表明应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对于国际化节奏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缺乏关注。本文从吸收能力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性与跨国知识转移视角出发,探讨基于时间维度的企业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组织冗余)与外部环境(行业竞争性)以及所有权性质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10-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不规律的国际化节奏正向影响创新投入,负向影响创新产出;组织冗余资源和行业竞争程度会强化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关系,且组织冗余资源还能够缓解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产出的负向关系;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将被削弱,对创新产出的负向影响将被增强。  相似文献   

15.
以2012—2017年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将样本按国有背景和非国有背景,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进行分类,深化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其融资约束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非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缓解效果更好;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低;联合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不显著;风险投资有助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约束的缓解,尤其是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利用2008-2017年国有企业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改变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明显影响,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明显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2)基于现金持有视角,非国有股东参股和委派代表均能提高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意愿;(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最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结合我国主要存在的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两种制度,以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为样本,对学历、薪酬和持股比例等高管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高管学历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显著;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亦显著正相关,但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明显。相对而言,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弱的正相关性,但在两类公司中表现不同。证实了产权性质不同的两类公司其高管学历、薪酬与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方向相同但程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得税、资本结构与研发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福凯  王京 《科研管理》2016,37(4):44-52
本文以2009-2012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使用层次回归模型,研究了企业所得税与研发支出的关系,考察了资本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检验了产权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对研发支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由于债务税盾的存在,资本结构能够缓解企业税负对研发支出的约束;而且,资本结构对所得税与研发支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些结论突破了以往单独研究所得税或资本结构对研发支出影响的局限性,为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和资本结构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19.
许自坚  王辉 《科研管理》2019,40(9):130-138
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研发支出的研究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企业的组织资本的角度,以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其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组织资本对研发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高组织资本企业的研发支出水平显著高于低组织资本的企业。此外,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支出率高于国有企业,且在非国有企业中,企业组织资本越高研发支出率也更高,但在国有企业中此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