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1-11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领衔的水稻国家创新研究团队.日前成功克隆了正调控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S5。该基因在高产分子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论文10月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60-560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数年的联合攻关,最终克隆了控制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即理想株型基因IPAI/OsSPL14。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8,(6):1-1
《自然-遗传学》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的一个同时控制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的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数量性状位点)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Ghd7。  相似文献   

4.
《自然—遗传学》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的一个同时控制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的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数量性状位点)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Ghd7。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0,(12):60-61
谷粒大小不仅是决定水稻产量的要素之一.而且对谷粒的外观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近日,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课题组在谷粒大小和粒型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课题组发现,一氧化氮(NO)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过氧化氢诱导的水稻叶片细胞死亡。详细的分子、生理及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强光条件下,突变体叶片中NO含量的升高和降低,可分别加重和减轻水稻叶片细胞死亡程度。蛋白质亚硝基化(NO最主要的作用方式之一)转基因植物分析也表明,蛋白质亚硝基化的高低直接影响叶片细胞死亡程度。这一研究结果日前在国际杂志《植物生理学》上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I0016-I0017
[导读]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一项有关水稻分枝(蘖)形成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万建民课题组与南京农大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I0007-I0007
近日出版的《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发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明研究员和贺福初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论文阐释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器官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连锁图框架,标志着我国在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10,(9):4-5
军事医学科学院8月2日宣布,由该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贺福初领衔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肝癌研究领域又有重大发现。该实验室功能基因组学课题组在周钢桥研究员的带领下,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人类染色体的特殊位置发现了一个容易导致肝癌的易感基因区域。这一重大发现不但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解析肝癌的发病机制,而且为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以及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物靶标。《自然·遗传学》同日在线发表了这一原创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11,(3):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何祖华研究组在水稻株高发育的调控研究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研究权威期刊《Plant Cell》。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永官课题组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以及构建克隆文库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采自于中国南方13个水稻田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砷转化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证实砷氧化基因(aioA)、砷呼吸还原基因(arrA)、砷解毒还原基因(arsC)和砷甲基化基因(arsM)广泛地存在于水稻土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最近为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这两种水稻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主导完成的50个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等研究成果,本月初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对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变异分析,为科学家深入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及促进水稻分子育种改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03-I0003
复旦大学对外宣布,该校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一种在特定细胞内合成并提取出的物质“重组ADAMTS13”可以有效减少溶栓治疗脑中风时引起的脑出血,该成果有望为脑中风患者接受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红卫研究组通过研究发现:拟南芥β-酮酰-酰基载体蛋白合酶I(KASI)通过影响脂肪酸合成而参与叶绿体分裂和胚胎发育的调控。对KASI的一个T—DNA插入缺失突变体的表型观察表明,KASI基因的缺失导致了多效性的表型,包括黄化、叶扭曲、育性下降以及植株矮小等,特别在KASI突变体中很多叶肉细胞都只有2—5个巨大的叶绿体,  相似文献   

16.
<正>军事医学科学院8月2日宣布,由该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贺福初领衔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肝癌研究领域又有重大发现。该实验室功能基因组学课题组在周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4,(11)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梁成真博士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一发现可显著延缓水稻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上又取得重要进展: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通过对水稻耐盐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揭示了光调控植物发育的一个新机制。目前,这一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并将刊登在7月份的这一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延栋教授。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控制水稻氮吸收效率和产量的基因。研究成果已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据介绍,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以水稻为主食。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现代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