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有关我们主体意志的、外延上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如一些此类文章所分析的那样是一个理论上的、内涵上的本体论问题.利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某些方法,并从马克思早期关于实践的思想入手,可以阐明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中作为原初领域的实践的涵义,这有助于克服我们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上的某些偏差,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生存和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中,实践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重要理论文献里,马克思把这一思想阐释得尤为明晰。因而,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逐步深化和现代性进程的加速,实践的内涵也正在不断扩展和拓宽,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范畴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样一个水平上,而应当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才是科学的和符合真理发展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前提,从实践与生存两个层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内涵与外延是任何概念都具有的两种逻辑性质。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里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 要正确认识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首先得从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论述谈起。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在谈到物质概念时指出:“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自然辩证法》第204页)  相似文献   

6.
物质原则和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两条重要原则。把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既是解释物质观的必要条件,也是解释实践观的必要条件。物质原则与实践原则的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物质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一、矿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于矿冶文化的内涵,郭远东指出,“在长期的矿冶活动中,人类所形成的认识、观念、知识、技术,以及在勘探、采矿、冶炼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概念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原则和历史的原则,所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具有内涵的一致性,从三个侧面分别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维度及其实践性,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历史维度及其历史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即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人类灭亡之后世界的本原为物质,在人类社会却是实践本体,当然这种实践是物化的实践,其本质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即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人类灭亡之后世界的本原为物质,在人类社会却是实践本体,当然这种实践是物化的实践,其本质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用以表述他的新世界观。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例如有的人认为《提纲》是批判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从而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一元论而非物质一元论,将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南斯拉夫米兰·坎格尔加说:“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看法,是没有得到彻底克服的教条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残余,是过时世界观的最后残余,……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在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一元论而不是物质的统一论。”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是不能苟同的。  相似文献   

12.
实践哲学存有三大实践误域:其一,对物质本体论的极限意义缺乏足够的把握,因而走向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间的动摇;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平台和基础内涵缺乏认识,盲目抬高实践的地位;最后,对实践内的主客体矛盾的有限性缺少应有的正确的理解。因而最终以主客体统一原则混同并代替主客观统一原则。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能阐明实践之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以内涵说简单地概括之,甚至对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两种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连接都未能予以正确的说明,这种情形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前关于实践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对“实践”范畴自身的批判 ,故称为“后实践”时代。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也就是把实践从代替物质“第一性”的概念地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在这个回归过程中 ,包含对实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定义 ,也包含对实践自否性和自悖性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更着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实践美学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物质生产起源论为讨论对象,论述了种群生产在审美与艺术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类原始审美活动中,源于种群生产的欲望、激情、愿望和想像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和基础;2.人类原始艺术活动和成果,与种群生产有最大的关联;3.人类原始艺术形式的构形规则中,人自身的构造规则是重要的参照,在相当意义上,艺术形式是"人的生命形式"的象征.在此基础之上,认为实践哲学和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实践"长期忽略了种群生产实践的内涵,从而导致对实践的片面性规定.如果将种群生产的内容纳入"实践"范畴,则实践哲学和美学更加全面和有解释力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围绕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有的论者把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有的论者对实践唯物主义作了“实践本体论”的理解。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那样,争论的实质不是用什么名称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内容和本质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弄清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是最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16.
实践具有本体性的意义,把握世界本体不能无视实践,但实践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体是包括实践这种特殊运动在内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实践本体论的论证是实践和本体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循环,其基本逻辑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本体,所以本体就是实践。它在自我规定的概念中把自在的自然排除在其本体论哲学之外,却不能将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排除出去。说实践本体论是由马克思创立的,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实践存在论把实践等同于人的存在,它把实践夸大,把实践概念泛化,取消了物质实践和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把物质实践消融在意识活动之中,同不了解、不知道实践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两极相通的。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是唯实践主义,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就曾提出并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从思想、精神创造一切出发,或者把实践看成是抽象个人自由意志的心理活动,或者把实践看成为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纯粹精神活动。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是黑格尔,他强调劳动、物质活动对掌握自然界的作用,认为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特点,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只一次地赞扬黑格尔实践观念的深刻意义。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使他把劳动、物质活动看着是“绝对精神”的理性活动派生出来的,因而,他所指的实践归根到底仍然是“绝对精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要解决"用什么"、"怎么样"和"向谁" 来进行大众化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为此,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不是一个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织、发展和完善的互动过程.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其内涵界定,还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劳模精神三个概念为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辩证思维与逻辑学关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论,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其外延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劳模精神在外延上是属于全异关系的三个概念,因为决定其存在的概念的本原内涵是不同的,而非本原内涵的相同、相似或交叉并不影响由本原内涵所决定的概念的外延互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而相似的概念——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学生对此常混淆不清。为了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我们有必要明确二者的区别,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系统、全面地看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1.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