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活动。近些年来,随着杠天神仪式的复苏,直接影响到豫南皖西农村组织结构和信仰结构的回归。文章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案例,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姓氏村落,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导下,构成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群体,因而实现了信仰家族化的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2.
蓝靛瑶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主要支系之一,历史悠久,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覆盖蔓延,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日益举步维艰。本文以河口2012"非遗日"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交流会为例,浅议对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舞蹈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中也愈加重要,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民族文化的弘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中的民间舞传习课作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教学手段,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以发展美育为目标,为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文化开拓了一片天地。文章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对舞蹈传习课的开设进行探讨,并以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融入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传习课为例,分析其现状与困境,探索适合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泛流传于彝族民众中的洪水型兄妹婚活态神话以民间信仰为源头,并借助定期、反复的信仰仪式展演而不断活化和强化。民间信仰又运用口耳相传、文本记述、媒体录制等方式,唤醒并加深彝族民众关于洪水型兄妹婚神话的记忆。彝族洪水型兄妹婚神话中的主人公或神物即是民间信仰中的祖先神、崇拜物,在供奉、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的神话思想逐渐明晰,神话寄托愈加强烈。依托民间信仰这一载体,神话的自然传承便有序、顺畅地延续开来,所以说,神话与民间信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两者在强化对方的同时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6.
节日,特别是带有民族宗教的节日,往往通过仪式的表演来体现其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载体。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节日中的仪式展演是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对象,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目瑙纵歌"节作为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其仪式展演包含了景颇族众多的文化元素,为了使"目瑙纵歌"节更好地体现其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体验的需求,同时避免节日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失色,有必要了解该节日的文化特质,并提出市场化运作的思考和建议,赋予该节日以经济的属性,从而使该节日文化在旅游环境下得到传承与保护。同时也可以对类似民族节日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锣笙"为云南彝族"三笙"舞蹈之一,与"老虎笙""小豹子笙"齐名。"大锣笙"是彝族罗婺支系中传承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并蓄的原始图腾舞蹈,"大锣笙"是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大锣笙"作为一种傩祭仪式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大锣笙"历史渊源深厚,其仪式过程更是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腾冲古永傈僳人的生活中,各类仪式非常丰富,构成了其生命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方面。"刀杆节"作为一种仪式展演和传播网络的节点,对于不同层次的族群认同建构、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村寨公共空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根据属性与功能的不同,傣族村寨公共空间分为宗教活动公共空间、生产活动公共空间和社会活动公共空间三种类型。在旅游场域,民族村寨公共空间的功能与意义随着旅游展演发生了转变。宗教活动公共空间功能重要,神圣性、世俗性相互交融;生产活动公共空间实用性减弱,功能符号化、舞台化;社会活动公共空间萎缩,具有商业性和暂时性特征;旅游文化公共空间重构中,呈现了空间生产与地方文化表征。研究公共空间在旅游展演中的意义转换,以期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思路,实现民族原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的一门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实施舞蹈美育的重要载体。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感知、表现和创意实践等素养。UbD教学模式与新时期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基于UbD教学理念,以中国古典舞单元为例,尝试对其教学目标、评估证据及教学活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样板。  相似文献   

12.
从舞蹈传播的概念出发,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论述其核心领域、符号活动和传播模式以及舞蹈的文化代码,试图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读舞蹈传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凸显马关县苗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马关县苗族舞蹈,促进马关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D村D氏家族的葬俗仪式的研究,认为葬礼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无论是死者、孝子,还是客人都经历了"过渡礼仪模式"的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在运用"过渡礼仪模式"进行葬俗仪式的结构分析时,不能把整个葬俗仪式看做铁板一块,应注意其仪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活态传承与变迁中存在较多可变因素。包括语言、音声行为以及传习中重要的师承关系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仪式音声在不同区域内自身的形态和发展,这些因素在信仰仪式中呈现的动态对于仪式音声的构成以及变化都以显性存在的方式影响有时甚至操纵着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5.
从河洛地区区域文化入手,用一些民间音乐与特殊地域文化相互联系的实例,来引发我们对于民间信仰、仪式、仪式音声行为三个范畴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在对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中,也期望从信仰的层面探讨乡间礼俗文化影响下传统音声形式的传承方式及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1000余个剧目名称的分析,指出优秀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常用拟声词和重叠词体现语音特色,用方言词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用拟人和谐音双关体现修辞色彩.同时,也指出儿童舞蹈剧目名称应根据演员的年龄阶段、语言能力、教育水平和知识经验等因素制定,才能达到将语言审美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有多种表达功能,民族生态环境决定并制约着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民族舞蹈风格的发展变化对民族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舞蹈普及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普高生源涌入到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中,这些学生在文化课上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是在舞蹈专业课上就显得功底较为薄弱。虽然我们针对的是普通高中生源,但追求专业的舞蹈意识,缩短他们在艺术水平中的距离,增强其舞台表演能力的层次。是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体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诗人叶芝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诗歌创作获得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现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英语诗人。文章以其抒情诗作为细读的范围,以"舞蹈"意象为依托深入探究叶芝的精神世界,并将叶芝诗作中的"舞蹈"意象作为组合意象、总体意象和主题意象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20.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