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学术思想界开始出现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与经世意识相结合,“体用并重”、“内圣外王兼治”的思想趋向,并形成涌动一时的实学思潮。在明代学术思想的这个嬗变历程当中,唐顺之的学术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尤其是唐顺之“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的实学思想阐述,在赋予形下意义的“技艺”之形上理论说明的同时,也使得原本在儒家意识中处于紧张的“德”与“技艺”得到了缓解,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他在思想史中的特有意义。然而此后唐顺之的思想叉发生了转向,转向于专注于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探求,从而展现了儒家思想在走向近代之途中的困境和局限,而这也是唐顺之学术的另一层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诗作家,唐顺之与心学人物有着密切的交往,并在心学思潮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哲学上,唐顺之提出了“天机说”,在为学宗旨上主张“欲根洗尽”的同时,又强调“天机自然”。在学上,唐顺之则提出“本色论”,要求诗创作表现建立在作家自然本性基础之上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泰州学派一传弟子徐樾是泰州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首先依据原始一手资料,较为详细考索了其生平、家世、著作。其次,从本体、工夫和修养路径三个重要面向阐发了徐樾的学术思想。最后,简要阐述其重要的学术贡献及影响。深入研究徐樾生平与学术思想,对于澄清和阐明心学发展史,特别是泰州学派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明清实学思潮演变历程 明消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它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朱之瑜流亡日本期间所传授的学问,既不是程朱理学,也不是王阳明心学,而恰恰正是理学批判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思想理论结晶--实学.朱之瑜的实学思想,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也就是对日本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底蕴,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清初实学学风背景下,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成为王夫之孟学研究之重点和特色。王夫之主张人性一元论,提出“日生日成”之性论观;重视为学工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阐释和实践传统道德观念。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密切相关,其孟学研究传递了清初学风转轨的重要讯息。  相似文献   

8.
邹守益作为王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其思想在江右地区有深厚的影响力。今人对于邹守益心学思想的研究,核心问题有三个:良知本体、致良知工夫和邹守益心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和性格。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魏校(号庄渠)转手老师胡居仁(号敬斋)的心与理一思想,提出理体气用、天下一心的"天根学"哲学思想体系.在涵养端绪的心性功夫下,魏庄渠继而提出体仁、主静、主教、发勇猛心与透生死关等道德修养方法,并重视收敛摄密与讷言敏行等向内用力的践履操持.其主静体仁功夫论与罗洪先(号念庵)、聂豹(号双江)的归寂主静说相契.魏庄渠思想坚持传统朱子学,反对阳明心学,其学术思想体现出明代中期部分儒学家试图使明代心学向传统理学(实学)回归的趋势.分析魏庄渠的理学思想,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笼罩下传统理学家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10.
邹守益作为王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其思想在江右地区有深厚的影响力.今人对于邹守益心学思想的研究,核心问题有三个:良知本体、致良知工夫和邹守益心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和性格.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3.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变法期间,王安石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科举与教育亦非常重视。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关于教育学校的改革,首先是立太学三舍法,其次是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方法上,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王史鉴乃《宋诗类选》之编者,是书的编选彰显了他建构宋诗史的努力和标举性情的诗学观。这既是其学术思想的自然延伸,也是清初诗学思潮激荡的产物。针对当时唐宋诗之争纠葛叫呶的现状,他力主通变,推重学养,倡导唐宋兼采、不拘一格,借以修正宋诗派末流之偏颇,这些都体现出一个理性宋诗派的眼光和胸襟。  相似文献   

15.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应麟是南宋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在经学方面也有重要建树。王应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他所一贯禀持的经学思想作用下的结果。他的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视对逸经、汉魏旧注的辑佚;兼采宋学;学求其是;经史贯通。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就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其变法维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刘光第的学术思想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如:依时据理发挥变易学说,倡言变革;从尊崇皇权观念到重国权观念等。不仅如此,刘光第还改进研究方式,深化对西学的认识,积极推动中学同西学会通。在此基础上,刘光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和方案。综观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关系的历程可以发现,是刘光第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而他又为时代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刘光第也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学的很多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创立了教学的"七要素说",建构了完整的教学论学科体系。他认为教学论的研究要特别重视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构建语文教育学的构想。他认为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必须区分不同情况。李先生对教育无限热爱的情怀,对学习永不懈怠的追求,对学术深入研究的执着,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关爱,对人生老实做为的信念都给我们以深长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般都识认为王国维参加过两次“乡试”,事实上他只参加一次“乡试”,那唯一的一次也是通过走捷径,王国维在科举试场上极为不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窥见他自开始读书时便与社会读书气氛格格不入,他对应试内容极为反感,不屑于八股时,却醉心于史地考据,义无反顾走他、独学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