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目标问题,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全面而又具体的回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为了切实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概念、特征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特别是在1990年提出时,还是一个新概念。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儒家传统伦理中,虽然有糟粕,但精华是主要的。其精华属于美德。所以,笔者首先提炼并使用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两个概念。并界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在“文化热”中,有人提出文化凝聚力问题,他们联系到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尽管历史上经过不少的分合兴替,但她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会废弃,这当中,传统文化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分析中华文化的实质入手。 中华民族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汇合或融合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的整体文化。主体文化汉文化虽然又流派纷呈,如九流十家齐鲁荆楚等,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代表是孔孟思想。孔子集古圣先王文化之大成,形成儒家文化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政治思想,两千余年来,为历代帝王所欢迎和接受。聪明的历代开国之君,他们认识到建立一个王朝,离不开主权、领土和人民三要素,儒家文化思想,正好与此相呼应。主权方面,帝王所要求的是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制,而儒家学说主张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相似文献   

5.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被人说成是世界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我们期盼能否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为这个问题解决推波助澜。在本节课教学中,把渗透数学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突破数学归纳法教学难点的重要支撑,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文化复兴与尊孔读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中,如何区分文化复兴与尊孔读经,又如何在继承与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急需不断深化和正确对待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明白又不十分明白.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概括地说,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仰,从而解决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有利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摆脱在某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9.
王爱莉 《课外阅读》2011,(11):390-390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着良好的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里,包含三个问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容和特征;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怎样继承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相似文献   

12.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象征,一个个汉字灵活组合,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令历朝历代无数人痴迷陶醉.而历史走到今天,中华诗词却面临着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有人为了高考,放弃了她;有人为了自身的发展,放弃了她.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少年只在意那一场考试?中国正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复兴也包含在这个梦里,没有了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会变得不堪一击,中国梦也会成为一纸空谈.而这个文化不是被侵蚀后的“洋文化”,也不是当代中国流行的“快餐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的聪明是从认字、识字开始的,即"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切华夏文明存在的根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语文课标明确指明:"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点教学,即识字教学。识字究竟有什么目的呢?我们有多少人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其做一个解释呢?通过双法字理的识字法可以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其一,就是识字,就是认识它即可,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常用的意义是什么,至于为什么那样写,则不用去理会;其二,就是明白道理,即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念,还要知道为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是真正叫我们懂事、明理,它是传承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泛文化问题与推行反抗文化沙文主义的问题,是关涉中华民族文化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问题。全球化首先是经济、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它对于世界多元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害。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广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继承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今德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委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继承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今德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孝经·圣治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中可谓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被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视野下的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饮食文化以其重保健,重食疗;崇尚自然,融合多元;精诚细作,讲究美感和手功的饮食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奇异的明珠。通过朝鲜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可以体会到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这个民族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由于十年浩劫的破坏和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这就向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哪些教育内容才算是全面发展;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毕业生,尤其是智育的内容怎样才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教师》2023,(24):3-5
龙狮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增强粤港澳地区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身份认同感。因此,文章作者研究了以龙狮精神引领民族文化复兴,提升粤港澳少年民族凝聚力的具体策略。首先,概述了龙狮精神与少年民族凝聚力;其次,对提升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深度探讨了融合龙狮文化,提升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的具体策略,以期推动龙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