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意思是“为何会有这般澄澈如镜的山光水色呢?  相似文献   

2.
朱熹读书法     
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 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 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死后, 他的弟子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  相似文献   

3.
朱熹读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读书法刘杰光朱熹(1130—1200)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无可讳言,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却功不可没。他一生讲学数十年,孜孜不倦,即使在为官期间,也从未放弃教育和讲学活动,并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4.
朱熹读书法     
《现代教育》2005,(3):60-60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是我国理学大师。其学术成绩的取得获益于他正确的读书法。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4,(10):30-30
  相似文献   

6.
宋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朱熹一生从事私人讲学,编注教科书达五十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应起“引路人”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书要让学生自己读,道理让学生自己去领会、“体察”,“有疑难处共同商量而已”。 朱熹认为“循序而致精”是读书的基本方法。循序渐进,才能避免跳过难点而造成知识系统脱节的毛病,“无疏易凌躐之患”。读书应先订出详细的学习计划,应“志其大而必谨其小,历其浅而徐望其深”,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次序地、细心地进行学习。“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要一步一个脚印,着实打好基础。要“字求其训,句索其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生在福建,所以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派。宋代的理学有“濂”、“洛”、“关”、“闽”四派,作为“闽”派代表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正宗”,对后来的各代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子",是他的学生对他的尊称,就如同人们称孔丘为"孔子"、孟轲为"孟子"一样,因为在古代"子"是对 男子的一种尊称.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思想从宋代开始一直影响到清末.  相似文献   

9.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对如何读书有很精辟的见解。据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讲:其门人与私淑之徒将其精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 循序渐进。是说读书要有先后次序,不可躐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可一味图快,欲速则不达。好高远,求近效,读了犹如不读。  相似文献   

10.
11.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均有建树。在读书方法上,他总结归纳了“二十四字”阅读法,即: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熟读精思、著紧用力、须教有疑。1.循序渐进。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阅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懂,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地进行阅读。2.虚心涵泳。即要仔细认真地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3.切己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  相似文献   

12.
李娟 《现代企业教育》2010,(20):220-221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在自身的读书和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由其弟子加以概括而成,其六个读书方法比较科学地指导我们学习。本文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浅析,提出了其对现代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大、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近,据报载,各地又出现了一些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文本的儿童诵读工程。经历了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现代人,在心态上已和古代知识分子有了“代沟”,很难再像古代士人那样,把经典当作不容随便质疑的圣言。那么,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朱熹哲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而受到批判.但我们应该看到,朱熹的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盆脏水,一堆尘土,而是石中有玉,沙中有金.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他的哲学,从整个体系说,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却敏锐地看到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认为“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这所谓“对”,“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即无一物“无对而孤立”。自然现象如此,社会现象亦如此。朱熹把它应用于教学领域。下面,作者试图就朱熹教学理论中如何生动地揭示静与动、知与行、渐与顿、急与缓、博与约、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卓越的教育和学术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读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曾把朱熹比作黑格尔,这不仅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且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读书辩证法又是其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现略述于后。一、两个主体、两种经验朱熹认为,读书活动一开始,就创造出了两个主体:作者与读者,二者以书为媒介联结起来。书,作为媒体,既是作者进行精神生产的成果——精神产品,又是读者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莲倡导三到读书法,他说:“读书有三到:调心到、眼到、回到,心不在此,则限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是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仅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加深理解的深度。列宁的读书速度和理解深度异常惊人,别人询问是什么原因,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答说:“当他阅读时,精神非常集中,所以阅读报快。”有一回,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  相似文献   

18.
朱熹和培根,这两位哲人相距几百年,也不同属一国,岂能相较?然而,由于两位先哲对“读书”一事,都谈过许多,且各有见地,从比较中,也许于已于人都不无启迪。 朱熹(1130—1200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作为自宋至清中叶封建统治思想及教育的“正宗”,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文艺复兴时英国的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既是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章家。著有《学术的发展》(“The Adrancement of Leacning”)还有58篇随笔,《谈读书》(“On Studies)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出现并流行这么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系统科学的认识,使唯物辩证法进入了新阶段;即“系统辩证论”阶段,乌杰著述的《系统辩证论》一书便是“新阶段”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该书为例,对“系统辩证论” 的三个主要观点予以批驳.“系统辩证论”把系统看成是世界的本体,它混淆了物质的根本特性与基本特性,把“系统”这一物质的基本特性当做物质的根本特性,从而颠倒了物质及其属性的关系.“系统辨证论”认为,唯物辩证论总的来说是强调矛盾的理论和学说,而“系统辩证论”则主要是强调系统的哲学主张.这样,系统辩证论既曲解了唯物辩证法又歪曲了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现代系统论的成果恰好证实了而不是否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系统辩证论”认为,唯物辩证法只适用于质与量的两元系统中,而没有注意到序量的作用.事实上,现代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结构质变规律恰好证实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系统辩证论对所谓“序量”的理解以及对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做法,浩若烟海。面对这样的知识海洋,研究者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米学习,“从一滴水里看大海”。具体地说,先从浩瀚的教育书卷中选取几种最著名、最基本的理论来渎一读,这些理论要具有涵盖性,即至少包括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大教育论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也要具有代表性,如关于学习理论,我们可以了解这样一些理论: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格思里邻近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等。然后在全面铺垫的基础上确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点”,如我先后确立了“汉语文的特点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