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内容.只关注让学生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运用.课题教学目标只关注知识的学习.没有重视和生活的联系.只是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素质教育。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会把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不但会学.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懂得举一反三.并且学以致用。在新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观提出.把“学识和智慧的果实”带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时.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独立研究发现新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语文教改中也多次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在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相信.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不能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脱节。  相似文献   

3.
注重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情境又称为教育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环境。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进行想象联想.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去了解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一目...  相似文献   

4.
对视觉信息挖掘与加工后.通过图形、图像等手段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借助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学习、记忆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可视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效果受到学生欢迎。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得以改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语文课堂也变得活灵活现、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5.
王伟君 《文教资料》2010,(5):159-162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从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充实学生的知识信息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喜欢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更是一种学习.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因而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我物理课都听懂了.可物理考试或课后做物理作业还是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懂了”.有理解的深浅之分.有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浅显.有些学生则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透彻.即使有些学生在物理课堂里“懂了”.这个物理知识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物理环境中.不少学生看到换汤不换药的物理问题时.往往会感到迷惑.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刚刚解出.这就是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会迁移.  相似文献   

8.
复习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课的根本任务是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和提高.使知识与能力更加系统化。复习的课堂.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知识上的不足与错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温故”,更要能“知新”.这“新”不仅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物理教学越来越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大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知识,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当我们利用身边的事和物开展教学时,学生就会感觉到物理知识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使物理知识更直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探索研究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1.
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做了阐述:阅读教学是建立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掌握初步知识轮廓:合理授课、及时回顾总结是养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和课内学习掌握的知识,必须经过强化锻炼.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让学生自觉形成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专生物理学习的困难与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专学生在物理知识积累水平、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动机水平等方面相对较低.造成教与学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新授课中.应用“商讨教学法”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所以学生不但要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时应甩开包袱,切实的为学生减轻负担.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学生意识:体验教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生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学生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部分,成为“我的知识”.因此,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这是对学生生命关注的自觉,是要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合适的“加工”情景,指导并提高学生体验成效的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学习理论,提倡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新知识不断被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多元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葛伟鞍 《考试周刊》2010,(43):188-189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创新,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欣赏”知识、“利用”知识.在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唤醒学生思维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引和启发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大量的习题训练学生,意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缺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能力立意的高考中较难发挥出较高水平.本人认为化学习题课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知识情境意识和提高学生辨认情境中所含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只有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汲取经验和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