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有一位教美术的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得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相似文献   

3.
孩子们的作文总是存在着“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才生动、具体”的问题,所谓“写什么”,就是写自己有深刻体验的事,所谓“写得生动、具体”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这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说法,但是孩子们如何才能写好作文,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这几句话就能写好的,通常我们看到的情形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也都回答得很响亮“要写出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但是老师讲完后,孩子们仍然皱着眉头,难以下笔。如何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指导孩子们学会把心贴近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伞”,故意写得有些变形,尽量接近实物的样子)同学们这是一个大大的“伞”字,你们看看它,然后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个字像什么?小小组讨论一分钟。  相似文献   

5.
写字课上,我在田字格里为孩子们示范写“找”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和‘我’字的写法相似。注意,第五笔是斜钩……”我一边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讲解要领。写完一看,我纳闷了:明明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怎么看起来不太像呢?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下面的学生看出问题了,来不及举手就唧唧喳喳地说起来:“老师,您那个提手旁写高了!”  相似文献   

6.
开学的第一节兴趣课,我提出问题:“刚过完年,同学们一定吃了很多可口的菜肴吧?说说你最爱吃的一个菜吧!”学生们很兴奋,各种菜名就像过年的音符从孩子们的嘴里蹦了出来。“老师想请大家写一个你自己喜爱的菜,描写出它的色、香、味,让老师也过把瘾,怎么样?”“啊?要写作文?”兴奋劲儿顿时跑了一半。等到一篇篇文章交上来后我特别失望,与自己原来期望的大相径庭,一个个写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7.
轻尘 《家庭教育》2011,(5):24-24
儿子在看《明朝那些事》。看着看着,他突然说:“妈妈,当年明月写得太精彩了。你能写得跟他一样好吗?”我怔了一下说:“他读了大量的古书古史,为写这本书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我做不到他那样,不能写出像他一样好的作品。”儿子不吭声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合上书,盯着封面上的题字问我:“你能写得这样美吗?”我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很显然写的就是孩子的生活,畅所欲言的就是孩子的体验。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更爱说,说得更生动;让孩子们更爱写,写得更精彩呢?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如写作文《吹泡泡》时,我采取先搞活动,再写作文的做法。先让孩子们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看谁吹的泡泡大,看谁吹的泡泡多。接着,让他们说一说。我问:“大家想想,泡泡像什么?”孩子们说,泡泡像汽球,像月亮,像水晶球……我又问:“要是把泡泡当作人来写,大家想想,可以出哪些作文题目?”大家抢着说,《泡泡历险记》、《小泡泡真调皮》、《泡泡旅行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让每人动笔画一画,设计一位卡通“泡泡娃娃”,再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可爱的小娃娃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  相似文献   

10.
我家对门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幼儿园。有一天,我画了一个圆圈如“O”,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西瓜!”“是烧饼!”“是铁环!”“是鸡蛋!”“是足球!”“是乒乓球!”“是脸上的小酒窝!”“是小镜子!”“是大铃铛!”“是圆月!”“是圆洞!”“是老师的大眼睛!”…… 我随手又画了一条曲线,如“──—”,让孩子们回答:“这是什么?”孩子们又争着抢答:“是海上的波浪!”“像一条蛇!”“像一根绳子!”“像长城!”“像海燕的翅膀!”“像驼峰!”“像一条带子!”“像一条弯弯的…  相似文献   

11.
落叶     
我捡了几片硕大的泡桐树的落叶来到了教室。孩子们瞪大了明亮的眼睛:“快看,马老师拿来了树叶。”“马老师,你拿树叶干啥?”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我说:“这是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我请来的‘客人’。它要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有许多许多,同学们看了落叶,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很伤心,大树妈妈安慰他:‘孩子不要难过,你会变成肥料,让我吸收,明年你会再生长出来’。”我又问大家:“树叶像什么?”“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  相似文献   

12.
寒冬过后,大地一片生机。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我组织他们走向了大自然。阵阵的花香、暖暖的春风、摇曳的柳枝、碧绿的湖水引逗得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欢呼雀跃。在爬山比赛中,山头上的景象更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山顶上几位老爷爷正在放风筝,当他们看到一位老爷爷放的老鹰风筝越风越高时,兴奋地边跳边叫:“飞起来喽。老鹰加油。老鹰加油。”“看,那是一只大蝴蝶。”“哇,真大。”洋洋好奇地问:“爷爷,风筝为什么飞得这么高?”“爷爷,这风筝是你做的吗?”“爷爷,你教我放风筝好不好?”大家七嘴八舌地…  相似文献   

13.
捕捉 美丽的夏天带给孩子们无限的乐趣。一场雷雨过后,孩子们到院子里玩水,院子旁边有一片小树林,忽然,冷家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喊:“快来看呀,树上有许多‘知了皮’!”这一喊,立刻引过来许多孩子。张腾说:“快看,这里有知了洞,知了是从地下爬出来的。”张文说:“老师,我在农村姥姥家的果园里挖过知了猴,今天我们在小树林里挖好吗?”这一提议立刻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4.
张维娜 《学子》2014,(9):13-13
一、五花八门的汉字书写 下午两点整,我走进教室,这是孩子们的“午写”时间,我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静静观察着孩子们写字。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是带“口”字偏旁的字,大部分孩子写得都跟画圈似的,还有几位同学把字“反着写”。我们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他正好相反,竟然也能成字。  相似文献   

15.
一、“读教师”不仅仅是无奈 最近,读了一位教师写的听课随记。在一节展示课上,教师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拓展性训练。随记中写道:“孩子们写的,说的不过是一些口号式的话,跟课文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拓展了什么呢?难道这就是新课程吗?这问题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16.
赵春梅 《班主任》2013,(5):59-59
在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学生们常拿着写字本或画图本问我:“老师,您看我写得好不好?您看我画得漂不漂亮?”我常自以为是地给学生挑毛病:这个字写得不端正,那幅图画得不像。一路“指点”下来,如今,学生们已经上四年级了,依然常拿着本子征求我的意见,但他们的问话却变了,他们不再问我写得好不好,画得漂亮不漂亮,而是问:“老师,您看我这样写行不行?您看我画得像不像?”最初,这样的问话我并没有在意,后来,问的次数多了,我才慢慢意识到有点不对劲。  相似文献   

17.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这是一句流传很广也流传了很久的高考警句。那么,高考作文该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考场作文,必须取悦评卷老师,考生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就要像美丽的风景一样展现在人家眼前,令人流连忘返。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评卷体验与感受,对广大考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9.
“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一齐拥到张雪丰跟前。“什么小毛毛,给我看看。”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去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张雪丰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面包服里的小毛毛。”“天上飘下的棉花。”“鸽子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张雪丰说:“我看它像一把小伞。”“它是白色的。”“对,小朋友说得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白色绒毛组成,每一缕绒毛下附有一粒种子…  相似文献   

20.
一、灵感之源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荷叶圆圆》
  打开第14课的教材和教参,平铺在办公桌上,我开始备课。一看教学目标:会认识本课的12个字,会写课后的6个生字。粗一看,每篇课文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如此,细一瞅,发现本课的生字和往常有所不同:陌生而抽象。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字?难道还是像原来一样,我课前准备好生字卡片,举着孩子们认读吗?有没有一种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更有效的方法呢?围绕“自学互帮导学法”这一主线,我思考着--能否让孩子们自己制作生字卡片识字呢?琢磨了片刻,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怀疑孩子们能行吗?我决定试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