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新的时代为社会主义如何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制。对于这理论和实践只有达到哲学层面的自觉,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对这一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是这一理论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的概括,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有着一系列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由诸多特有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两手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分析这一范畴的具体内涵,揭示它所蕴含的高超的辩证艺术,充分表明它是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它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指引中国人民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的法宝,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世界视野范畴。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视野,就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社会价值范畴。立足中国实际提出的。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主体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性等价值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强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社会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胡锦涛和谐社会理论,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根本利益对抗的社会,一个富裕但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个人员充分流动的开放的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从相应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治国新理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归属上层建筑,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其形成与发展,经由简单到复杂、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科学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来自实践,也服务指导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哲学内涵对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坚持了实践高于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主体性和主体利益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辩证统一。成为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现的核心内容,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坚持了实践高于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主体性和主体利益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物质转化为精神和精神转化为物质辩证统一,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体系两个成果。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及其中国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矛盾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非常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防范社会风险、解决我国社会现实中业已存在的不和谐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丛然要求;要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良性发展;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真心服务群众;关键是要注意创新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长效机制,处理人民群众内部利益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在至今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具备必须的条件,和谐社会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良好愿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基本制度上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保证.和谐社会具有层次性.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既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科本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在实现由"玄学"到"实学",由关心"物"到关心"人",由"物学"到"人学",由重视"集体"到重视"个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研究好、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对待“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